千年石窟 厚重隽永——探访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提供
2021年央视春晚现场,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震撼人心。国宝回归,国人“泪目”,既是对佛首百年流离、命途多舛的感伤,也是对“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感慨。
2月13日以来,“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回归祖国”渐成现象级话题。新华社、央视、省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并持续报道,天龙山石窟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在朋友圈持续“刷屏”。新浪微博上,“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回归祖国”相关话题的累计阅读量逾3亿人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线上平台去了解天龙山石窟。
“身首异处的造像,立坐在凿痕斑驳的龛中,守着美却让人心痛的石窟……”太原市民孙先生忘不了去年夏天曾在天龙山石窟看到的情景,“很美,很痛”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心头,9岁的儿子问他“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时,他没有能够详作解释。当央视春晚播出“国宝回归”的消息后,孙先生一直关注各家媒体的相关报道,孩子的疑问,渐渐有了完整的答案。孩子准确地记住了旅日华侨张荣的名字,孩子幼小的心里,对张荣先生慨然捐赠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的举动,颇生崇敬之心。
天龙山是一座集林、泉、寺、洞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现存石窟、古建、墓塔、碑刻、雕塑、壁画等历史遗存100余处,是太原地区保存东魏、北齐、隋唐时期地上文化遗存最丰富、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这里是反映晋阳文化和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弥足珍贵的重要实物载体。天龙山石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相隔千年,宛如初见。景区开放时间,游客若走进天龙山,会迎面而生“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之感。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时期(534-550),经北齐、隋、唐、明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现有规模。它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即半山腰的洞窟主区和山脚溪谷旁的千佛洞区。洞窟主区石窟开凿于东峰和西峰的山腰间, 现存洞窟25座,造像500余尊,飞天、藻井、壁画1000余尊(幅)。千佛洞区现存4个明代洞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远望犹如空中楼阁。
天龙山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艺、细腻的表现手法、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是佛教石窟逐渐中国本土化的典型实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其中,唐代造像神态高雅、造型优美、丰满圆润、飘逸多姿,是我国现存同时期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后世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天龙山曾吸引了无数名人远足寻访于此。古者如王恽、乔宇、王庭筠、苏裙、傅山、朱彝尊等,近者有谢觉哉、冯玉祥等。其中,谢觉哉先生在古稀之年登临天龙山,曾留有《游天龙山》七绝二首,诗曰:“天龙石窟比云冈,塑制较精名稍隐。海盗劫取佛像首,廿一窟无一完整。悬崖瞻视难上下,矮松如龙凤凄紧。古迹修复新余事,记取此时游者影。”短短八句,道出了天龙山在近一个世纪里的荣辱兴衰和沧桑变迁。
上世纪20年代初,帝国主义野蛮的掠夺致使许多精美的造像流失海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的有150多件来自于天龙山石窟群中石雕艺术品的各种构件被盗运往日本及欧美等国。
天龙山石窟造像身首相隔千里、天各一方,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更是国人心中的伤痛。
从2013年开始,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通力合作,历时6年时间,实施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借助最新数字复原技术,让流失近百年、分隔两地的造像身首合一,再现天龙山石窟艺术的辉煌瑰丽。
2020年,国家文物局推介了100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其中,由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申报的“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榜上有名。此展是全国唯一将文物与科技相融合的数字化展览,也是国际上首例对因历史原因造成分离的石窟文物进行全方位虚拟复原展示的大型数字多媒体巡展,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项目清单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文化科技融合类项目,为全国博展业界提供了可借鉴的“太原模式”。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还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开方式”,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线,更广泛地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春节期间,“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栏增设了“百年天龙”板块。“新增板块是为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在这个板块下,对国宝回归、流失文物、天龙浩劫、数字复原、保护与利用等作了专题介绍。通过线上之旅,读者可以对第八窟佛首及天龙山石窟相关信息有较全面的了解。”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说。
天龙山上,历千载风霜的蟠龙松枝繁叶茂,尽显春日生机。目前因处森林防火严控期,天龙山景区暂未对外开放。具体开放时间,公众可随时关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并进行查询,待到开放时,即可一睹千年石窟之韵。记者 弓凤飞
来源: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