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龙门
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是一座千年古镇,距内江城区约30公里。
龙门镇一度改名为沱江乡,2015年再次改回原来的地名。
“龙门镇”这名称显然更有古老的味道,听起来也更觉有传奇、有故事。成渝之心,文化内江,大千文化看内江,内江文化看龙门!
龙门古镇
龙门古镇,坐落于龙门镇,是内江四大古镇之一,龙门镇来源一说是由于沱江上沙滩坝子形似长龙,一说是龙门镇山势逶迤,沱江在庙坝境内长滩口形成一个小峡口,形似大门,故名“龙门”。老街、老树、老码头、老宅、老桥,龙门镇有自己独特的风情和历史积淀。
据现存文献表明,龙门镇曾设置过县级政权机构,即隋代的和义县故地。《旧唐书》曾载:荣州(今荣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建置。武德八年(625年)“又割泸州之和义县来属”。在和义县下注:“汉安县地,隋置和义县。”唐元和八年(813年),李吉甫(758—814)在所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和义县的历史沿革时说:“本资中县地,是资泸二州县大业十二年(616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僚,故以和义为名。”又据民国龚煦春《唐代疆域沿革考》:和义县治地隋时在今内江县南沱江乡(旧名龙门镇),后曾迁富顺县仙市(旧名仙滩场,今仙市镇,2005年后划归自贡市沿滩区)。唐元和十三年(818年)复迁回原址。宋乾德五年(967年)和义县废入威远县。何时复入内江县,无考。威远县在明、清两朝多次废置,和义故地可能是在这几次调整中划归内江县领辖了。由此可证,龙门镇早在隋代就已经有了建县的历史了。
曾家大院
如果你到了龙门镇,除了漫步于老街,吃上一碗地道的龙门镇豆花饭以外,有一个地方,我推荐您去参观一下——曾家大院!
300多年前,福建商人曾达一来到这里,同时带来了甘蔗种和制糖工艺,从此开启了内江种蔗、制糖的辉煌历史。曾家大院便是曾达一在此修建的一座融生产和居住为一体的家族大宅院。
曾家大院占地13亩,距“龙门镇”约两公里,主体建筑外观为长方形,正面长99米,侧面宽46米,大院三横七纵有24口天井象征24节气。两侧厢房装饰,左侧暗,西洋气息,右侧谨遵中国传统。曾家大院是内江市建筑规模最大,保存非常完整的一座大型庭院。从历史角度来看,曾家大院是甜城内江的一座丰碑、活化石。沿台阶而上,两扇旧木门应声开启,一棵桂圆树,为300年前大院主人所植,如今枝繁叶茂,透过苍凉的院落,300年前的记忆慢慢被唤醒.....在曾家大院的背后,有一座十多米高、共4层的碉堡赫然矗立在那里,是四棱柱形的,底层为条石所砌,上面是青砖,每层均设有外眺孔洞。
曾家大院院主人曾达一是儒家“宗圣”曾子后裔,先祖元朝时避乱迁到福建长汀。康熙四十八年,曾达一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潮来到四川谋生,随后,曾达一回福建长汀请制糖匠人将福建长汀甘蔗在梁家坝栽种,同时他把福建成熟的制糖技术引进到内江,使内江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业兴旺发达起来,成为内江最主要的产业。几十年后,曾家的制糖秘技流出,沱江两岸形成“遍地是甘蔗,五里一糖房”的盛况。据记载,清末民初,曾家的糖产量占中国糖业总产量的比例约为16%,糖房最多时达一千余家,四川产糖总量占全国的69.2%,而内江产糖总量占四川的70%,所产蔗糖远销全国各地,带给了内江糖业的发展与辉煌,“甜城”内江之名开始兴起。如今,内江的制糖业已成历史。而唯一见证过内江糖业兴衰的,就是这座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清代大型庭院建筑——曾家大院。
目前,龙门镇正以曾家大院为核心,打造“一坊四馆”——古法甘蔗红糖工坊、曾达一纪念馆、内江糖史馆、甘蔗红糖科普馆、农耕文化馆。在之前节目中,我们为大家介绍过甜源蔗乡·汉安糖草正是坐落在龙门镇,由此可见,内江糖业文化在龙门镇得以集中体现!
如今,白马镇至龙门镇的沿江公路已是平整的柏油路面,沿途也修建了统一美观的公交站点,到龙门镇的交通十分便利。这一切让人兴奋,也令人欣慰,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正面案例,更是重塑内江糖文化的大好事,龙门镇,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