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文化馆尚需画龙点睛
近日落成试业的广州新文化馆爆红,游人如织,赞声不绝,各大媒体的荐文也连篇累牍,赞美有加,甚至称其为“广州小故宫”。
在下认为“小故宫”之称欠妥!如此说并非反对赞美该馆,本人正月初十拜访后,也曾写《广州新文化馆赞》,有诗为证:
海珠湖畔美园林,广州文化新中心。
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
广绣广彩象牙雕,粤曲粤剧岭南音。
广东音乐时在耳。漫步园林赏奇珍。
移步换景皆惊艳,流连忘返赞不停。
琦楼丽阁凭栏处,曲水流觞满园春。
但是赞美归赞美,分寸不能太离谱。虽然广州新文化馆建筑群足够雄奇壮观,但欲攀比北京故宫,尚勉为其难,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承认“小”,不比建筑规模,还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文物档次等大指标与北京故宫相差甚远。甚至楹联额匾题诗之类不可或缺的细节,广州文化馆目前也基本是一片空白。仅此一项对比,二者已有云壤之别。
故宫的任何殿堂庭院必有楹联额匾,如画龙之点睛,岂能或缺!
而广州文化馆的众多楼阁、庭院和“八桥画廊十六亭”等等建筑竟全无楹联少额匾,苍白如白丁,如何比肩楹联额匾遍及门楣的北京故宫?
说白了就是广州新文化馆要上档次,当务之急是“画龙点睛”!
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致力创新,硕果累累。但粤人低调不張扬,崇尚实干,“只做不说”,被坊间调侃“广东只生孩子不起名”。
始料未及的是,时至今日已经鸟枪换炮今非昔比的广州新文化馆,仍然为昔日的调侃提供了最新例证。文化馆主建筑高大壮丽,楼盖好了,却无楼名无额匾,导游图上只能直白“中心阁”(见图1、图2)。
大胆设想,如果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改称“中心殿”,岂不贻笑大方?成世界笑柄!
我国有五千年传承不间断的辉煌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诗词楹联的创作传承也浩如珠江,源远流长,为何在广州的文化建筑上竟难有体现?难道真不怕继“广东只生孩子不起名”的调侃之后,又有“文化建筑无文化”的讽刺?
或许是因文化馆刚落成试业,诸多“软件”暂时尚未完成,日后有望补救。
但依之前广州诸多文化建筑的命运,恐怕也难言乐观。如广州鸿鹄楼,1987年建成已有36年之久,至今仍无题诗少文迹。虽然其《简介》大言不惭称“北有黄鹤,南有鸿鹄”,欲比肩黄鹤楼蹭热度。(见图3)
但黄鹤楼早有唐人崔颢的《黄鹤楼》等题诗为之扬名,天下尽知。
而广州鸿鹄楼36年来,无题诗传颂,少文人墨迹,故至今默默无闻,甚至我等本地街坊都未知有其楼。
三年前偶闻儿子推介,才专程拜访,相见恨晚!斯楼宏伟壮丽,雄踞广州中轴线大鸿鹄山顶,羊城盛景、云山珠水尽收眼底,气象恢宏,感慨万千!顿时诗兴上头,即兴挥就《鸿鹄楼》七律一首:
鸿鹄冲天逍遥游,比翼凌云鸿鹄楼。
楼在葳蕤麓湖边,云山珠水一览收。
春花依依花常驻,秋水盈盈水长流。
五羊仙人赠穗处,繁华祥和是广州。
我一介草民,尚有诗情爱心为鸿鹄楼题咏,相信广州的骚人墨客们应该不乏为其题诗作赋之人。是否有关领导不重视征集采纳,才导致“文化建筑无文化,只生孩子不起名”?
但愿广州新文化馆不蹈其辙,能尽快动员文化界补齐短板,为新文化馆画龙点睛,令广州新文化馆如点睛后的神龙生猛腾飞,为广州文化事业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