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山(这个秋天,来深沪烟墩山)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这个秋天,来深沪烟墩山

“烟墩烽火”

是奇特秀丽的深沪八景之一。


吴华明/摄


深沪半岛有“峙海金狮”之称,

兀然高耸的狮峰

就像一头仰首扬鬣(liè)的雄狮

守护在祖国的东南海岸。

狮峰顶海拨78米,

高处矗立着一座高台,

那是古代建来防倭御寇的烽火台。

因为烽火合也叫“烟墩”,

人们便把狮峰东侧有烽火台的山冈

称为“烟墩山”。


烟墩山

烟墩山峻峭挺拔,草木丰茂,东、西、南三面峰崖壁立,只有北坡稍缓,有唯一的一条石砌通道可以登临。顺着石路上山,来到烽火台下。深沪烽火台,明嘉靖年间(1522~1566) 为防倭而建,长16米,宽8. 4米,高9.4米,条石垒砌,分三层。最高层并列3个烽火灶,烟囱高3. 6米。烽火台后有一小寨(内有水井), 前有一条三合土构筑的壕沟环护。在这个高台上远眺,泉南的丘陵绿原、东海的碧波樯桅尽收眼底,天风当襟,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难怪深沪后山妈祖庙撰刻这么一副楹联:“沪湾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烟缴尖似笔恭攒海上文章。”概括地描写了这一处景致。



《闽书》记载:深沪“东滨大海,北永宁卫,南福全所,西邻浔美,通南日,接铜山,由深沪至永宁卫为佛堂澳,海寇出入必经之地,元置巡司于此”。因为是海防要口,因此,在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得力干将周德兴到闽南建城立寨,整修海防时,就筑了深沪司城和这座烽火台,其间还用糖水灰土垒筑了一道一米多高,蜿蜒上千米的寨墙。


烽火台后建有一个小寨,备有汲水井,兵员日夜守卫,发现寇盗进入海域,白天以烽烟为号,夜间以火光为号,向附近的石湖、宝盖山、福全、岩峰诸处烽火台示警,报告敌情,以确定歼敌方案,“贼少则独力御之,贼多则诸寨合围”。


朱向阳/摄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劫掠深沪,任深沪巡检司的四川人汪芳山在抗倭战争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深沪人民为之举行厚葬,并在深沪城隍公宫设置汪芳山神位、塑像奉祀。1997年,其墓迁至烟墩山,墓丘三合土构筑,墓丘前立墓碑,上刻“大明节义汪公墓”。


这座小小的烽火台,维系着一方百姓的安危。当年倭寇屡次进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命悬一线,朝不保夕。这座烽火台就像一个护身符,将敌人的枪炮拦在外面,为百姓筑起生命的防线。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时任福建总兵的晋江人俞大猷再次强调修复沿海烽火台,使“贼船未至之先,村民已知所做戒;欲趋避则得其方,欲捍御则得从容合勇以乘势也”。沿海的墩台都得到修葺、加固,海防也巩固了。


也许是前人痛定思痛,在修筑这座墩台时格外倾注一腔心血;也许是后人居安思危,对这座墩台倍加爱护珍惜,历经数百年风雨,附近的烽火台废圮荡然,而深沪烽火台却巍然独存,并成为人们登临远眺,发思古悠情的游览胜地。每一位登临烽火台的人们,除了追思那段烽火岁月,更应珍惜和平。


资料来源:人文晋江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扬州景点排名前十(盘点10个扬州旅游必去景点,大好春光不可辜负哦)
下一篇:姜格庄(牟平区|姜格庄街道强项目保民生,打造烟台东部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