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物保护之十一:奇峰飞阁的忠县石宝寨是怎样保护的?
位于重庆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边的石宝寨,是一座陡壁孤峰拔起的巨石, 相传为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尊五彩石,故称“石宝”。此石形如玉印,又名“玉印山”。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石宝寨”由此得名。石宝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经清康熙、乾隆年间修建完善。原建9层,隐含“九重天”之意。清乾隆初年,借助架于石壁上的铁索,在山顶修建了一座寺庙,嘉庆年间,又聘请能工巧匠研究如何取代铁索上山,于是便依山取势修建这座九层楼阁。从此,香客及游人可免攀援铁索之苦,上楼直达山顶。1956年又加以修建改为12层。至今4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石宝寨塔楼倚玉印山修建,依山耸势,飞檐展翼,造型十分奇异。整个建筑由寨门、寨身、阁楼(寨顶石刹)组成,共12层,高56米,全系木质结构。寨门为砖石结构,高6米余,上题有瓷嵌“小蓬莱”三字。寨门正反两面,有“五龙捧圣”、“哪吒闹海”等浮雕,精巧细致,栩栩如生。 这一国家重点文物,是我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未用一颗钉子。石宝寨是中国目前仅存的几座木结构建筑之一。
石宝寨旁无依托,孤山成寨。但山脚下的树木茂密葱翠,巨石为绿树掩映,山顶绿影婆娑婷婷如盖,山麓白浪滔滔惊涛拍岸,即使没有寨楼庙宇,这一尊巨石一身苍翠旁无依托地兀立于江边,也显得雄奇无比,峻秀异常,本身就是一道奇景。加上被称为世界八大奇异古建筑的红色塔楼依巨石而立,更为奇石增添了无穷神韵。
依山取势的塔楼, 有一条迂回曲折的转梯相连。每层石壁上均有题咏。塔楼临江一面设有1~3个直径1米的圆窗和许多小方孔窗。登楼途中,游客既可驻足欣赏石壁题咏,又可凭窗远眺气象万千的长江。上到九层,即至山顶。出楼一望,山顶是一个1200平方米的石坝。坝上有红墙碧瓦的“天子殿”,其前殿是护法殿,供奉忠义神武的关圣大帝和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正殿为玉皇殿,置庄严神圣的玉皇大帝座像,后殿供奉有王母娘娘和七仙女塑像。正殿与后殿之间有“爱河桥”相连。
石宝寨寨门地平高程为172.9米,玉印山山顶高程208米。三峡蓄水发电后,长江水面上升至寨门口,木寨周围形成一个120多亩的水面湖泊,石宝寨由山寨变成“水寨”。为了抢救这一极具价值的文物, 1992年以来,来自全国水文、地质、环境、文物等10多个行业的专家陆续对石宝寨进行考察、论证、研究并提出保护方案。经过专家对比论证,“护坡围堤”方案显出明显的优势,即在寨楼不动的前提下,抬高楼门,并沿山坡周围修筑一圈护坡,防止江水渗透,保护山体,然后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围堤,把整个山寨围起来。2005年4月,该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年12月,正式开工。2009年4月,包含围堤及护坡、危岩治理、交通桥、配套用房和环境绿化、古建筑维修加固在内的石宝寨保护工程全面竣工并开放接待游客。 “护坡围堤”方案,充分采用了中国盆景艺术的设计手法,采用青石仿筑自然形态。165.5米高程以下设计为缓坡,缓坡走向大致顺应山体,砌筑时尽量模拟自然山石形态。156.5米以上设计为垂直基座,围堤顶面用青石板铺砌。围堤南北两面设计有1.1米高的中国传统石栏杆。围堤顶面高程176.24米、宽5米。围堤东南角建有码头及桥梁,形成交通枢纽。为了足够坚固,打入水下的钢筋水泥“墙”平均27米深,相当于9层楼高,最深的30米。为了使木质古建筑与钢筋水泥的护坡融合自然,施工人员在仰墙上栽种了大量的攀岩植物,植物覆盖仰墙后,远远看去,仰墙就像石宝寨山崖的一部分,浑然一体。眼下这个“国宝”四面环水,就像一个巨型盆景,镶嵌在碧波之中,国家已投资了1亿元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