杲文川的北大荒生活
杲文川,男,江苏邳州人,1951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7年北大荒当知青,1979年—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1996年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副刊部主任兼通联部主任、副编审。
“大便冻成了一两丈高的柱子”,北大荒的第一印象让才16岁的杲文川感到既新奇又尴尬。他们去的时候正是12月,零下30多摄氏度,近一米深的雪。“上厕所时往远处走,一蹲下谁都看不见”,厕所问题对城里来的孩子显得颇为重要,后来几个年轻人自己动手围起了一个厕所,总算解决了问题,尽管这个厕所既不挡风也不挡雨,上厕所时屁股凉飕飕的, 但也算围起了一块文明。
知青到了农场后,被分散到各个农户家里,一家三四个。到了之后,先作了揖,然后开始吃饭,第一顿饭还不错,坐到炕上吃酸菜猪肉饺子,吃了饭后接着下去连队,途中,杲文川强烈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于是临时抽了北京八十中的25个男生,加上女四中的10个女生,一共35个年轻人到了十二马架开荒队。
“那个房子一半露出地面,一半埋在下面”,杲文川用手比划着解释什么叫做“马架”——一种最原始最简易的建筑。住下来后就开始干活,从冻实的地表刨沙子准备第二年基建用。取沙子是一件比较危险的活,深冬的时候,地表上冻一米多厚,用洋镐都刨不动,只能用炮把土给炸开,这些炮都是自制的,先用锯末在锅里炒,将锯末炒糊了,当木炭用,用化肥当硝,加上硫磺,用麻布包成一个包,再用锤子打出一个眼,点着了引信就跑。有一次,杲文川点着了引信后半小时都没炸,于是过去看,刚走到炮眼,炮就炸了,炸起来的石块从天上落下来,砸到地上“啪啪”地响,杲文川说,曾经有人就是这样被炸伤过。
第二年开春前,雪大到早上出来开不了门,只能从窗子爬出去,然后用锹把门挖开,而公路上用推土机推到两边的雪都有房子那么高。开春了,所有雪化掉后,底下还是一个冰冻的壳,一片沼泽,一片烂泥,一脚踩下去就陷进去了,要穿一种叫“元宝鞋”的鞋子才能出门,担心说不明白那双唯一的鞋的样子,杲文川干脆拿起笔在纸上画起“元宝鞋”;还有在刚化冻的稀泥里割草,夏天去砖厂蹭活拉砖盖房子,这样的生活细节,在杲文川的记忆里,总是刻画得十分清楚,在一个叫做建三江七星农场的地方,杲文川一直待到了27岁。
尽管知青到北大荒是来接受再教育的,但杲文川认为,知青和农民之间的影响和改变是双向的。农民将其朴实的北大荒精神传递给知青,知青同时也将城市的文明、文化知识和生活方式带到了北大荒。
杲文川印象最深的是农民家摆设装饰的改变。以前每个农民家都是大炕,炕上摞着被子,一进门,首先是一凳子上搁着两个箱子,箱子是装衣服的,两箱子拼成一台子,台子上摆一大镜子,大镜子一面用来照人,另一面用来作相框,所有的农民家都是一样的。而知青来了以后,有的就把炕拆了,摆放床和大衣柜,后来农民也跟着学。周围的屯子都向农场学,农场向知青学,于是就慢慢地城镇化了。
知青一般文化程度比较高,大多领会问题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比如医院的医务人员,学校里的教学人员,文艺宣传队放电影的、电工、修理厂的等,凡是有点技术性的活,大部分都是知青在干,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当地人。“教书就是最明显的”,杲文川举例说,北京电影学院的党委副书记王黎光就是知青教出来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是老职工的后代,也是知青给他的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