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百年淄河沧桑
于永涛
我的家乡南沙井,在石马段淄河的南岸。如今这里风景如画,幸福祥和。顺河东行五里,就是素有小苏州之称的盆泉村。逆河西北行四里,就是闻名山东的省级湿地公园五阳湖(博山区石马水库)风景区。五阳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淄博的大地上。我家乡的石马段淄河,既见证了其百年沧桑巨变的奇迹,也厚厚积淀着旧中国苍凉岁月的辛酸!
淄河是一条季河,新中国成立以前,它留给人们的形象,就是一条宽几百米不等的大沙龙。由此可以想见,在漫长的旧中国岁月中,汛期来临时河水的自由泛滥,凶猛嚣张。史料记载:公元1921年(民国10年)“是年,阴雨40余天,淄岸掘地不盈尺,水即上涌。8月13日复大雨,山洪暴发,淄、孝二水涨。……溺死多人。”房舍、土地、庄稼受损情况可想而知。
穿越时空,让我们回到到1945年7月25日晚上,在烈日下烤晒了一天的农人们,像往常一样出门纳凉拉呱。人们海阔天空的谈论着……然而一场几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再过几个小时就要发生,人们却全然无知。
翌日(1945年7月26日)凌晨,一场几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倾盆而至,一个多小时降雨200毫米,致洪水爆发。博山地区溺死者竟有1000多人,冲毁房屋几千间、土地几千亩。仅石马段淄河下游的盆泉村,就被洪水冲去70多人。这一悲剧酿成的原因,绝不仅仅是自然气象方面!
让我们再把时光拉回到2019年8月11日至14日,台风利奇马登陆山东淄博带来的强降雨,是我市有水文资料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有的站点超过200年一遇。博山区全区平均降水351.1毫米,相当于在搏山一次下了27个满水的石马水库。可是,这次淄河两岸却基本安然无恙!人们不禁纳闷,这是为什么呢?
祖国母亲的10年华诞庆典刚过,在博山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石马水库兴建动工,万人的工地场面轰轰烈烈!奋战两年多,于1963年3月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开始拦洪蓄水。后又完成续建工程,总库容高达1573万立方米,发挥了拦洪、蓄水、灌溉的巨大效用。这就是在特大暴雨发生时,淄河两岸基本安然无恙的重要原因之一!
1975年2月20日,中共博山区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共山东省委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会后对淄河的两条支流,开始了声势浩大的统一治理。石马段淄河的治理举措是:在我村70年代原建的护村石堰堤的基础上,在河的两边筑起了两米高的坚固石堤,河道清淤,河堤两边的沙荒,用几百辆手推车推土垫成了良田。
2010年前后,党和政府又一次拿出巨款,对淄河清淤固堤。后续又几次进行了清淤、清除垃圾、美化环境的环保治理。这些举措不仅很好的控制了淄河的水患,而且对于进一步开发利用淄河,造福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2019年,石马镇党委政府先后在石马段淄河——我们南沙井村的东西两边建起了两座钢筋水泥浇筑大桥。桥宽7米,高3米,长40多米。大小车辆畅通无阻。两座桥投资500 多万元。
看到这两座东西相对的大桥,既坚固壮观,又安全顺畅,让人感慨万千!在建国以前的漫长历史岁月中,这里只有用石块做成的迈桥子。每逢夏季,老弱病残者从这里通过,蹒跚摇晃着,是多么的担心和困难!木轮的手推车也难通过。
建国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先在这里修起了用木板做桥面的桥,这样独轮的手推车可以通过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改建成水泥梁作桥面的桥。到了80年代,又改建成了水泥的滚水桥,运输车辆可以通过了。但在大雨之后,河水漫桥,学生上学、回家就有危险,家长和学校都很担心。外出、回归的人们也多有不便。党的“18大”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党和政府更加关注民生。2017年、2019年党和政府拨出巨款,建起了这两座高大的钢筋水泥浇筑桥,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石马段淄河的沿河路,也在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发生着蜕变。建国以前的路,是一条雨后两脚泥的土路。上世纪60年代,建起了沙土质的5米宽的公路,汽车、拖拉机可以通行了。进入21世纪,建成6米宽的水泥公路,通了公共汽车。2020年改建成了4车道的沥青路,坚固、平整、快捷、美观,以适应旅游开发的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昔日的石马段淄河两岸,白茫茫的一片沙滩。现在这里不仅粮食高产,白杨挺拔,而且人们也经营起了多种项目。养鱼池的鱼活蹦乱跳,荷塘的荷花亭亭净植,香远益清。蔬菜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搞养殖、种植的农户,收入可观。小微企业、旅游景点、餐饮、垂钓、超市、民宿等百业兴旺红火,群众安居乐业!
过去的淄河河水泛滥成灾,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如今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人民群众把它治理成了温顺美丽的幸福河!淄河的每一项治理,都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一滴水能够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百年淄河的沧桑巨变,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照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照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淄河两岸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于永涛,山东淄博博山人,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博山地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多篇。曾受到山东省教委和博山区政府的表彰。退休后热爱音乐文学和诗歌散文创作,许多作品发表于《长白山词林》、《中国当代词曲作家》、《华人歌词》和全国多家网刊上。
壹点号博山于永涛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