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莱芜区位于汶河两岸,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千多年前,即有人类在大汶河流域繁衍生息,是古老的大汶口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嬴姓发源地。古有嬴国,古城址在今羊里街道城子县村一带。
莱芜区古代为齐鲁交界之处,聘、会、盟、战不绝于史,圣贤足迹,昭昭可见。东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9年),鲁桓公欲聘齐嘻公之女为夫人,在嬴地相会,举行纳币订婚之礼。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鲁桓公与齐嘻公在艾地相会,共谋定许之计。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鲁国大夫公孙兹到牟地迎娶。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为其子举行葬礼,孔子知季札贤且知礼,于是前往今莱芜区口镇街道垂杨村观礼。口镇街道垂杨村现存“孔子观礼处”碑。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齐景公与鲁定公盟会于夹谷,齐景公欲乘机劫持鲁定公,鲁国大司寇孔子沉着周旋,据“礼”力争,使齐君劫持鲁君之谋未能得逞,保护了鲁君的尊严和鲁国的利益,史称“夹谷会盟”。东周郝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孟子仕齐,为其母守丧满三年之后由鲁返齐,止于嬴,不入公门,以终丧礼之期。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发生过两次著名战役——长勺之战和艾陵之战。东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国在今莱芜区苗山镇西构山一带,发生齐鲁长勺之战。齐军首先击鼓进军,鲁国军队在曹刿的建议下按兵不动,待齐军三次击鼓士气低落后向其发动进攻,大败齐军。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与齐军发生艾陵之战。此战吴王夫差亲自指挥,在关键时刻投入预备队,大败齐军,俘虏齐国五位大夫,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齐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姜氏政权亦由田氏政权所取代。
春秋战国之际,农民起义领袖柳下拓树起反抗奴隶主阶级的大旗,境内南部山区将山、鼓山、旗山、展雄寨等处是其起义发源地。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齐将田横与汉将灌婴“战于嬴下,败绩,亡走梁地”。唐代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军以泰莱北部山区作为根据地,冶铸兵器,操练兵马,境内有黄巢崮、造甲峪等遗迹。中和四年(884年),黄巢与唐军作战失利后,率千人退保泰山。见后有追兵,前有阻军,在今莱芜西南牛泉镇祥沟村自刎。清咸丰三年(1853年),下水河秀才于曰恭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众以大舟山为依托,数次打败清廷武装的进攻。1915年,为反抗当局清丈土地横征暴敛,四乡农民手持棍棒、草把聚集于口镇,砸毁县知事官轿,迫使官府做出让步,史称“草把子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莱芜区是鲁中地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山东纵队、中共泰安地委、泰安军分区、一一五师兵工厂、北海银行等抗日军政机关与境内人民一起团结抗日,发生过著名的吉山战斗。
解放战争初期的莱芜战役更是闻名遐迩。1947年鲁南战役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队调集31万兵力,分南北两线,妄图以“南北对进夹击”的战术,消灭陈毅、粟裕、谭震林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主力。华野首长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挥下,及时抓住战机,主动放弃临沂,秘密北上,将北线国民党军李仙洲部围困在齐长城以南和莱芜以北,自2月21日至2月23日,激战三个昼夜,全歼国民党军7.6万人,生俘、击毙国民党将官23人,收复县城13座,重镇数十处,使鲁中、胶东、渤海解放区连成一片,粉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鲁南会战”计划,夺取华东战场的主动权,使全国战局发生重大变化,创造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在运动中大量歼敌的典型战例,被列为百战经典。
【人文荟萃】历史上一批批在莱任职的官吏“或高清廉之风,或笃匪躬之义,或教育功溥,或抚字心劳,其迹若殊要,皆为国为民赫然有声者也”,莱芜地方文献中留下了他们的名字。汉永寿二年(156年),嬴长韩韶吏莱时,正值大旱,流民涌入嬴境求衣索食者甚众。韩韶不怕坐罪,开仓赈济灾民,在任多行惠政,是当时有名的贤吏。唐代,莱芜县令贾璞,上任时已是“井邑先灭,丘垅已残,雄堞(倾)颓,榛棘不翦”,“歌吹无闻,轩车不见”的一派破败景象,他“修城郭,饰馆宇,规(集)市,立坊街”,不久莱芜城即“人物凑衣冠之地,城池生丹雘之容,壮丽一时”,他还“开货殖之路,垂抚子之身”,使外流人员“扶老携幼,归之如市”,使所治理的区域“既庶且富”。宋代,莱芜令廉公谔,“清介自持,专务德化”,百姓歌之曰:“釜甑生尘鱼,境内安以乐。昔闻范史云(范丹),今见廉公谔”。明代嘉靖年间,莱芜知县陈甘雨“青年博学,有规措之才,警敏之智;临政略无难色,而绰有能声;刑清事简……”,于“政务丛集之余”,编修《嘉靖莱芜县志》,成为境内最早最系统的莱芜地方文献,如实记录了莱芜历史文化。
莱芜区境内本土的杰出人物也应时崛起。元代,“义勇有为,不惧权势”的新兴保(今莱芜区口镇街道刘陈村)人刘瑀被元世祖封为镇国上将军左副元帅;垂杨保(今莱芜区口镇街道垂杨村)人杨保“文武兼备,有功于国”,被授予副元帅;“秉道嫉邪,忠义赤心”的董克忠被封为监察御史。万历年间,亓诗教以进士任荆州、淮安二府推官,累任礼科给事中、吏科都、翰林院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提举军务,万历东林、齐、楚、浙党派分立之时,为齐党首领,得到大学士方从哲青睐,在朝廷中炙手可热。另一位以进士取仕的重要人物朱童蒙,累任中书舍人、兵科给事中、兵科都苏松兵备、湖广布政司右参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等处地方兼替理军务,史称其“貌魁伟,志气豪爽,善骑射,性朴直,慷慨不诳言,刚介自持略”。
清代,莱芜区境内较有影响的有张四教、潘绍烈、张梅亭等。张四教,字道一,累任山西平阳府推官、吏部考功司主事、兵部随驾员外郎、山西提学道按察司副使,史称其“断狱明决,无冤滞至”。张四教是传奇人物,境内有许多有关他的轶闻传说,人称“张闹玄”。潘绍烈,中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直隶元氏县知县、福建瓯宁县知县,以文章著称,晚年主讲于改源书院。张梅亭,光绪年间以进士任礼部主事。供职之余,潜心经史,著书立说,淡泊名利,私修《莱芜县志》。志界称赞其志“搜罗之富,取舍之严,体例内容,皆极精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吕若侃、刘仲莹、鹿省三、黄仲华等有识之士首先接受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领导革命斗争。在党的教导和进步思想的熏陶下,一批批革命先锋战士在风雨中成长、成熟,成为新时代的英才,担任部、省级以上职务的有王子仪、王醒、张兆万、刘子正、刘众前、边春光、吴冶山、张伯祥、魏佑铸、李春亭、亓谦斋、董学林、边裕鲲、宋昆等150余人,任地师级职务的有数百人,县团级职务的数千人。涌现出民兵英雄李念林,雷锋式的好战士王光学,钢铁战士孙守功,反劫机英雄杨继海,全国劳动模范李顺章、时春美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文化艺术界有全国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一生留下作品200余篇。杂技艺人李建业,诗人吕剑,医学造诣颇深的吕忞增,音乐家丁鸣,战地艺术家李增援,学者王毓铨、李硕之等,他们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是莱芜区人民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