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鱼嘴(三星堆千问千答(十六)? 都江堰“鱼嘴”之由来)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问:都江堰分水口“鱼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答:是为了纪念大禹(鱼)治水之功


“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修建在江心分水堤坝(金刚堤)的前端,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鱼嘴”起着分汊河流分水分沙的作用。

都江堰的这种“鱼嘴”分水法,其实就是更远古的“犁嘴分水法”。

远古时期应用“犁嘴分水法”的实例,最完整的、保存至今是广西兴安县境内的灵渠。灵渠的修建比都江堰还要古老,它的原理创自于“犁民”,犁民犁田,犁头朝前,水分而土翻,田水沿犁痕而均田。


灵渠是一条由湘江—北渠—分水塘—南渠—漓江组成的完整运河,整条航道长约37千米。灵渠立体工程主要可归纳为渠首工程、航道及配套工程、通航设施、灌溉设施四类。

渠首工程包含:大天平、小天平、铧嘴、南陡、北陡。

航道及配套工程包含:渠道、溢流堰、堤、桥。

通航设施包含:陡门和堰坝。

灌溉设施包含:堰坝、水涵和支渠。

这些工程设施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灵渠成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伟大水利工程。

灵渠“犁嘴”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拦河大坝的上游,因其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它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

灵渠的“铧嘴”无论是功能,还是形制、作用都与都江堰的“鱼嘴”相同,但“铧嘴”更形似,更追古。

都江堰的“鱼嘴”分水,是禹采用前人的“犁嘴分水法”修建而成。

因都江堰水利工程利国利民、造福人类、功盖千秋,又因古代禹的象形字为犁头之形,也形似鱼嘴,禹又跟鱼有关,故后人为了纪念他治水之功,就把都江堰分水堤坝前端的犁嘴称为“鱼嘴”。


有关都江堰,综合之前发布的文章,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大概的事情经过:

远古时,人们就从犁民犁田的经历中发现犁铧分水的原理,然后把它运用到河道治水上,遗存至今的一处早期利用“犁嘴”分水治水的人工河道工程就是广西兴安灵渠水利工程(后到秦时对灵渠进行重新修缮,但灵渠并非修建于秦,它的修建时间其实要早于大禹时期)。

时间后推,到了大禹时期,长江出现水患,禹根据前人的治水经验,组织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长江水患问题,使长江沿岸及周围地区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为此后人还在都江堰建起王庙,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这就是如今二王庙的前身)。

到了宋代,李冰父子受命重修都江堰,因都江堰始建时间过于久远,无史料记载流传下来,故宋后之人纪念都江堰这一福荫万代的伟大工程,就只知李冰父子而不识王禹了,纪念王禹的庙也变成如今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

大禹治水被后人附会成了治黄河水,文献记载找不到,现实情况又错乱无章,这也使得大禹治水变成了一个神话传说。

修建像都江堰、灵渠这样庞大的工程,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都不可能是简单的小问题……无论是秦朝对灵渠的修缮,还是宋李冰父子对都江堰的重修,只要深究,就会发现很多无法吻合跟对应的事实。

不是那时那人的事,怎么套上去都不会合理,指鹿为马的后果就是不识鹿之外,还认错了神,拜错了人。

考古若能以小见大、以今追古,必将勇往直前、百战而不殆。

古文明的解析工程太过庞大,现只能先指出一个个关键点,到时再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最终将文明收归于网。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西安小吃(在西安呆多久,才能吃遍这里全部的小吃?)
下一篇:再见,南宁中山路美食街!建好,再见!|街区|万象汇|南宁市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