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8年(唐贞观十四年)庭州城建立;703年(武则天长安二年),建北庭都护府,公元708年晋升为北庭大都护府,辖两个都护府和二十三个都督府,两个州,管理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西达里海,纵横数千里。宋代,是高昌回鹘王朝的陪都,元代在北庭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
1988年,北庭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往今来,在这座名城中留下足迹或留下诗文的名流、骚客,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北庭大都护府任判官,许多首边塞诗作就是在北庭写成的。他的《北庭作》描述了北庭城的景况:“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宋代著名使臣王延德曾于太平兴国年间出使北庭曾著文记载这里“多楼台卉木”,可“泛舟于池中”。可见那时这座城池作为高昌回鹘之后王庭和避暑行宫,繁盛非同一般。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徐松曾在城中挖出了唐代金满县残碑。近百年来,外国探险家如日本的大谷光瑞、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斯坦因等都曾在城内外挖掘考察,盗走大量文物。历代名人骚客都在北庭留下了千古绝句和历史的脚印,现今我们把其中的六位介绍给大家,让大家时刻记住这些为维护祖国统一、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历史人物。
岑参---唐代诗人(公元715-769年)江陵人,唐朝宰相岑文本曾孙。他曾两次戍边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判官、北庭节度使判官,从西域回内地入朝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其诗歌以反映边塞生活著称,是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诗人在戍边西域北庭时,写下了许多直接描写北庭的诗歌。如:“夫子素多疾,别来未得书。北庭苦寒地,体内今如何?”。他的诗歌多收集在《岑嘉州集》中,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等。
贯云石---我国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畏兀儿人,原籍北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曲创作上,现存散曲、小令有79首,散见于《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中,绝大多是写隐逸与恋情的,其次为咏史与写景之作。代表作有《双调 殿前欢》、《殿前欢失题》等。
僧古萨里---唐代世居别失八里的维吾尔族人,杰出的翻译家和文学巨匠,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尤为可表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已是唐末,中原云扰,战乱频繁,西域已分裂为高昌回鹘和哈喇汉王朝,他仍能热爱伟大祖国,维护多民族的统一事业,向往大唐各族人明创造的灿烂文化。他的文学成就以翻译佛经著称,现已发现他所翻译的佛经有五部。
王延德---宋朝的朝廷贡奉官。公元981年他率领庞大的使团出访一再向朝廷表示拥戴的高昌回鹘。高昌回鹘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吉木萨尔一带。王一行人经过一年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吐鲁番,受到高昌回鹘阿萨兰汗(狮子王)的隆重接待,还邀请他到天山北麓高昌回鹘的夏都—北庭避暑。984年回到开封,后写成了《高昌行记》。王延德为当时宋朝的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高昌行记》也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文学依据。 清代奉命征讨浩罕侵略者阿古柏的钦差大臣。为巩固西北边陲,加强祖国统一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
渥巴锡---吐尔扈特部落的首领。吐尔扈特是蒙古的一支,在明末清初时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控制,17万部众在渥巴锡的带领下于公元1771年,历经八个月的艰难跋涉,只剩7万多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伊勒图是当时奉命迎接渥巴锡一行的朝廷接受大员。
纪晓岚---公元1768- 1771年,被流放到新疆的大学士纪晓岚接到一道圣旨,要求他在当地选择一块驻军所在地。于是纪晓岚对乌鲁木齐周边各县进行了勘察,在吉木萨尔的城郊,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已经废弃的古城,当地人称之为“护堡子破城子”。 纪晓岚根据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烟灰,推测这座古城可能毁于战火。查遍史料及在古城中发现的遗迹,纪晓岚认为,这座古城就是史料记载中早已湮没的北庭都护府。在《 阅微草堂笔记》第十一、十二卷《槐西杂志》中,纪晓岚还记载:“城中皆黑煤,掘一二尺乃见。”他还细心测量了城墙砖的大小,留下了“厚一尺,阔一尺五六寸,长二尺七八寸”的原始记录。这是北庭都护府于明代废弃后首次见于文字的记载,大学者纪晓岚也就是发现北庭的第一人,看来历史冥冥中自有安排。 北庭都护府的历史地位,绝不亚于尽人皆知的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自古以来就有“占北庭要塞得北疆沃野”的说法,这也说明当时的北庭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