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带新 熟带疏 强带弱 咸安“青蓝结对”结出新气象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彭翠楠 通讯员胡剑芳 李婷婷 聂国力 邓青
如何破解“新生代”基层干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困境,缩短“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成长周期?如何帮助年轻干部把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学到手,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上去?
“自2020年底咸安启动‘青蓝结对·导师帮带’计划以来,68家单位制定了年轻干部学习成长计划,目前,233名年轻干部与单位班子成员或骨干结对,其中19名县级干部参与帮带计划。”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马桂莲介绍,通过“老带新、熟带疏、强带弱”模式,面对面帮、手把手教、实打实带,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一茬接着一茬拼、一棒接着一棒跑的竞进局面。
思想淬炼,以强带弱明方向
2020年6月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的杨德燕,考取选调生后分配到咸安区双溪桥镇,安排到三桥村担任村支书助理。从美丽江城来到乡镇村庄,从“象牙塔”走入“田间地头”,琐碎的工作给刚入职的杨德燕带来了巨大反差和冲击,她一度出现了迷茫、困顿、失落的情绪。
幸运的她,碰到了一位哥哥般贴心指导的“导师”——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万龙。
万龙或下乡镇找小杨谈心,或叮嘱她进城办事就来办公室交流思想,通过以案说法、放手实践等方式,让她不断成长。如今,褪去学生气的杨德燕处事慢慢老练,能力得到提升,干事底气更足。
“年轻干部有学历、有思想,只是缺乏阅历和经验,通过结对帮带,就能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决心,更快地成长为咸安发展的中坚力量。”万龙这样评价杨德燕的变化。
如今,双溪桥镇建好干部成长“蓄水池”,已为全镇15名年轻干部选派11名导师“传帮带”,有计划、有梯次地培养青年后备干部。
业务历练,以熟带疏强能力
2016年,王伟毕业后考入咸安区检察院,先后到公诉部、检察二部等部门轮岗。
王伟曾被抽到刑检一部参与办理一个重大套路贷案件,办案时长达8个月。“其间,导师曹胜利谆谆教诲,说‘办案子,办的是别人的人生,一定要公平公正。’这句话将会伴随我一生,让我时刻提醒自己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维护公平正义。”
在以后的每个案子中,王伟都带着一颗审慎的心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让老百姓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通过夜校学习、轮岗接访、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区检察院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提升了青年干警的七种能力,一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年轻检察队伍脱颖而出。“每到一个岗位,导师们的帮助都让我受益良多。”王伟一脸感激。
实践锻炼 以老带新解难题
作为北部城市空间,官埠桥镇是项目开发的热土。该镇创新实行负责一个实事项目、帮扶一户困难农户、解决一个信访案件等“十个一”模式,全方位提升年轻干部素质作风。
官埠桥镇年轻干部陈涵从青涩到成熟,从茫然无措到游刃有余,成长为用硬作风啃硬骨头的“好苗子”,导师雷刚功不可没。
去年6月,年轻干部陈涵驻的泉湖村发生多次投诉:由于一处工地施工排水故障导致一户村民家1.5亩苗木淹死了一大半,但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赔偿金额久拖未决。
伤脑筋的陈涵请来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把式”导师——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雷刚帮忙。经过一番全方位的现场勘察,雷刚一针见血指出双方存在的问题,理清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并请来评估公司,精细算出农户损失,按照三七分责任划分解决,形成有理有据的调解方案,让双方都心服口服。
“‘事上练’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帮带不仅是给年轻干部‘撑撑场子’,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干出样子’。”雷刚笑言,年轻干部要在矛盾纠纷调解、项目建设协调、突发事件处置中得到摔打、锻炼。
自“青蓝结对·导师帮带”计划实施以来,先后有19名年轻干部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7名年轻干部提拔重用、25名一线年轻干部晋升四级主任科员、14名年轻干部抽调至一线挂职锻炼。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