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福:古龙窑,幸福之窑
位于永春东北区域的介福乡,原称四班,以龙津、紫美、扬美、大丘头四个自然村(班)而得名。相传清初永春知县骆起明,见四班地形秀丽,宽平肥沃,是被盖着的福地,故称其为"盖福",谐音"界福",后简化为介福。后大丘头、扬美两大自然村落合并定名为福东村。1984年称介福乡,辖龙津、紫美、福东三个村。
一个边远的小山村乡,却有着一顶耀眼的光环:中国陶瓷之乡。该乡以陶瓷为支柱产业,拥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储藏量达5000万吨以上,陶瓷生产历史最远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宋元时期介福乡的陶瓷已远销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乡现有70家高岭土加工企业,工艺陶瓷作坊50多个,陶瓷相关企业100多家,主要生产日用陶瓷和工艺美术陶瓷,产品畅销海内外,2019年产值20多亿元。
一座远古龙窑与十八金库
在上世纪50年代,还是孩童时期的村民陈金城、陈庆功、郑军等人总觉得家门口的每座山笼罩着神秘,山体植被茂盛,在阳光的直射下,一道道金光穿透草丛,这些金光绵延了2公里多的山脉,仿佛一座座金山。
他们曾爬进草丛里探个究竟,终于发现这些金光来自于漫山遍野的破碎瓷片。这些瓷片大小不一,条纹精美。之后,他们经常和父辈一样收集碎片去换钱,100斤破碎瓷片折现2元。他们没有想到,从那时起,就与这些陶瓷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当然,伴随着他们成长的,还有一份沉甸甸的疑问:“这些陶瓷碎片来自于哪里?”
伴随着这疑问的,更让他们感到神秘的,是父辈们讲述“金库”的传说。相传,紫美村大烛寨里深藏着十八个金库,吸引了一代代人前往挖宝探秘,然而,却从未有人找到那十八个金库。
介福乡苦寨坑夏商时期原始古瓷窑址(康庆平 摄)
2015年12月,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重大发现终于解开了横亘他们心头的疑问。在紫美村西南面一座当地人称“苦寨坑”的山坡上,考古人员拨开萋萋荒草,发掘出一座斜卧似龙的古窑址,该龙窑窑体长约42米,宽度由窑头至窑尾从1米至2米多,高度从1米至2米多。此外,还揭露9座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整个发掘区地层可分八层,山坡下部地层堆积较厚,近山顶处较薄。龙窑遗迹均依山而建,沿着山坡向上掏挖洞穴而成,分布密集,上部窑炉叠压打破下部窑炉。遗迹保存较好,是典型的龙窑形态。
窑址里出土的大部分陶瓷器以及垫饼残片均被人工有意识地打击过,大部分器物采用单件烧造,部分器物采用叠烧工艺,有的还用垫饼作为器物之间的间隔具,说明当时工艺已较复杂,能制作较大器型;出土的瓷器施釉工艺已经十分清晰,可以看出制作工艺相对成熟,尤其是施釉工艺。
一段尘封了三千多年的文明被唤醒,顿时惊艳了世人。作为华夏早期文明的见证,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将中国烧制原始青瓷的历史向前推进200多年。2017年,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9月,被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为第八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介福是永春明清时期青花窑最为集中的地方,最有代表性的为“介福十五窑”,分别是:长龙窑、陈篮窑、黑坝窑、过路溪窑、外窑、虎子窑、南社岭脚窑、岭头窑、后格窑、风流岭窑、格子窑、垵内窑、后提岭窑、寨头街窑。
现在,村民们才明白,大烛寨根本没有什么金库。其实,介福乡处处都有十八金库,因为它蕴含难以估量经济价值的大量瓷土。
一座座古龙窑
陈庆功现场为记者展示拉坯传统工艺
陈金城、陈庆功、郑军的童年便是在古龙窑里度过的。在他们记忆底片上,像苦寨坑这样的古龙窑,或长或短,至少有30条,裹藏着窑火,像一条条火龙,匍匐在山间田头或者斜坡处,串着村民的笑语,把边远山村闹得十分温暖。
这些古窑,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头小集热、床大置物、尾为烟囱。后来这些原始古窑逐步改造成一个个串联的拱顶结构的窑室,内设大小不等的台阶,进化成阶级窑。他们也时常听父辈们念叨着古龙窑过往:“新中国成立前没那么多,几个家庭凑合在一起,蹲在龙窑里烧瓷;解放后,每个生产队建造了各自的古窑。全村有40个生产队,打造了30多处龙窑;不久,随着国营企业、村办企业的成立,古龙窑便成为车间里的生产线。”
“窑火从未熄灭过,古龙窑是村民的幸福窑。”这句长辈说得最频繁的话语,也是永春先民切身体验的真知。村民们将瓷碗粗坯做好后,送入长龙窑、陈篮窑、龙岫山、六岫山、井头桥、九江山等古龙窑,经烈火的锤炼后,近的销往国内各地,远的则通过位于五里街的许港码头,沿溪通海,远销世界各国,变成了村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有山,就有窑,有溪,同样也有窑。古龙窑不仅是幸福窑,还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无永不开市”的“南洋神话”。在永春境内,坑仔口、玉斗、达埔等地也生产瓷器,尤其是桃溪流域、湖洋溪流域两侧,窑洞遍地开花,窑火处处燎原。仅就湖洋溪而言,现存的外销古瓷窑遗址就有湖洋镇的蓬莱窑、溪西窑、碗窑芸窑,东关镇的内碧窑、外碧窑等。据东关镇内碧、外碧二村村民相传,民国以前湖洋镇龙山村的瓷碗粗坯做好后,主要转运到宿船潭边上的内碧窑再烧制,以方便船运。据了解,明代之前渡口主要开设在离东关桥几里远的外碧村陈坂溪沿岸一带,以作为湖洋、东关、外山、向阳等地的陶瓷、茶叶等货物的转运码头之一。
明清时期,永春成为陶瓷、碗盘的生产基地,这些瓷器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内外。陈金城、陈庆功、郑军回忆说,1999年5月,澳大利亚在南中国海域附近把“泰兴号”清代沉船打捞出水,该船为道光年间的商船,船上载有百万计的瓷器。当电视里播放出船上瓷器画面时,很多瓷器皿的图案、形状和介福长龙窑的产品一模一样。
挖土、加土、注浆、拉坯、上釉、入窑,谈起这些传统制作工艺,他们如数家珍,还现场展示拉坯工艺。他们手脚并用,用脚控制拉坯盘的转速,手势掌控着碗口到碗底的弧度,仅三四分钟时间,一个普通的碗坯便成型了。据他们说,一天可完成150个这样的碗。
龙窑柴烧,这一古老的烧制陶瓷的方式,燃烧几千年的窑火,至今在紫美村、福东村仍然释放着它的温度。据悉,早些年遍布全乡境内的龙窑,高峰时期有48条之多,现保存完好的有3条。
一条条生产线
上世纪50年代,主产电瓷瓶的县集体企业介福瓷厂成立,紫美瓷厂、龙津瓷厂等大队集体制的瓷厂亦趋其后。80年代,这些厂部分转制为私人承包,龙美、大福、龙盛、晶华等大大小小的私人瓷厂如雨后春笋,给陶瓷产业注入蓬勃的生命力,产品也逐步从日用市场迈向工艺美术市场。海内外的订单如同雪花一样,接踵而到,窑窑有火,经久不熄,那时的村民,上班是工人,下班是农民。随着市场进一步扩大,龙窑一再升级进化到梭式窑、隧道窑。
古龙窑(张文庆 摄)
“因中东地区沙漠化严重,餐桌上对盖碗的需求量很大。两伊战争期间,订单大幅下滑,瓷厂将目光转向欧美和东南亚地区,谋求新的市场。”郑军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介福瓷厂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成果显著。其中,炻器的研发、珍珠釉系列产品便是瓷厂转型最耀眼的光环,前者被列为国家级研发项目,成为当时销量最高的产品;后者则获七五星火计划优秀奖、国际埃及金字塔奖。
据文件显示,1985年年初,介福瓷厂与省轻工业陶瓷所探讨开发炻器新项目,而项目的瓶颈在于龙窑烧成技术。为此,介福瓷厂大手笔投入50万元,建设一座白煤烟煤混烧隧道窑,由小窑烧制而成的产品首批出炉,但成品率尚差。为了攻关这一难题,1986年,介福瓷厂特地组建试制组,专门研究坯体、釉面配方,还到湖南省聘请技术人员,在烧成制度上苦下功夫,将原本的烧烟、白煤混烧改为完全白煤烧,大大提升了炉火的温度。当年6月大批炻器成功出炉。
古龙窑(张文庆 摄)
炻器釉面光滑,色泽柔和,具有高强度、耐酸性和热稳定性等优点,达到冷藏、微波炉、机械洗涤的使用要求,在当年省外贸、厦门外贸和广州交易会上,便深受五洲客商青睐。尤其是其中的陶瓷灯饰产品,更是让很多客商大开眼界,要求订货者超多,单意大利一客商就要求订货500万套。
与此同时,龙津瓷厂在规模上一度超过了介福瓷厂,工人高峰时达到150人,成为当时村办企业的一面红旗。在该厂长大的陈金城对此印象特别深刻,他回忆说,龙津瓷厂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茶具、花瓶,其中,龙凤盖碗、高直花瓶一度成为欧美紧俏的产品。转制后,该厂生产主打国内市场,生产龙津罐、镂空花篮红土产品。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介福乡所有的瓷厂、加工作坊基本是满负荷运作,古窑、新窑火光冲天,即若在晚上,山村如白昼一般。介福产地的家用灯饰成为小山村燎原世界的拳头产品。”回忆起昔日盛景,陈金城、郑军言语中充满着满满的自豪。
一条条产业链
近年来,介福乡以打造介福陶瓷产业园区为统揽,全力推动陶瓷产业规模化发展,现有工艺陶瓷企业100多家,市场销售点遍布国内各省市,产品远销瑞典、荷兰等国家;艺术化、个性化茶具生产企业80多家,日产量达20多万套,约占全国销售市场30%;2019年全乡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2.2亿元,税收完成2564万元,其中陶瓷产业占90%。
在介福乡九牧集团良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工人正在生产陶瓷洁具。(康庆平 摄)
此外,该乡还引进良瓷科技有限公司“带动型”龙头企业。该企业由九牧集团投资4亿多元,用地面积105亩,主要生产卫生陶瓷,以连体马桶等日用陶瓷为主,现有员工500多名,年产卫浴陶瓷60余万件,产值达2.8亿元,纳税3400多万元。在良瓷科技的带动作用下,本地企业迅速在管理方式、产品开发、市场的运营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龙翔陶瓷、千宏瓷业等10家企业的年产值均迅速提升至1000万元以上。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介福扎根并开花,除了人文和历史等因素外,还因为介福瓷土质量高,气温适合制瓷。我们现在使用新式窑,全部由微电脑控制,实现了模式化、工厂化、集约化的生产。”良瓷科技总经理陈维尧说,从古龙窑、梭式窑到隧道窑、新式微电脑控制窑,每一次进化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精细化的步伐。使用新式窑,可以不受人工因素、天气状况的影响,节约成本,扩大容积,大大提升了成品率。
随着对传统文化和传承技艺的重视,保护和发展龙窑柴烧文化被提上了日程。“我们将利用古龙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以‘介福龙窑瓷器制作技艺’为主线,串联打造陶瓷旅游线路,并在陶瓷展馆后修复建设龙窑‘东月窑’,进一步展示传统手工技艺文化;推进加快陶瓷特色集镇建设,让古龙窑之火,烧旺乡村旅游产业。”该镇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乡正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介福乡与各大高校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创立实践基地,并组织陶瓷文化走进校园,开展工艺陶瓷培训课。此外,还通过“以老带新”“名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工艺陶瓷人才培训,定期举行介福乡陶瓷工艺职业技能竞赛,致力培养出一批既了解传统陶瓷工艺,又能运用新技术、创新陶瓷技能的人才。
近年来,介福乡把悠久的夏商陶瓷文化积淀与近代陶瓷旧窑址、民间艺人、现代化陶瓷企业等整合成旅游资源,打造陶瓷产业和陶瓷旅游品牌,陶瓷产业因此得到良好的成长环境,整体发展势头迅猛。
消息来源丨桃源乡讯、永春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 叶国强
通讯员 | 林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