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国的含义,大家可能会有个误区,认为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少就是小国,但实际上这种小是相对的小,这里包括周围邻居的实力对比,和自身资源的价值匹配。
就拿中东狠人以色列来说吧,面积19万,放在东?亚只能老老实实趴着,但在中东地区,以色列那是妥妥的地区强国。
从这几个纬度去看波罗的海三国,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国寡民了。
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俗称波罗的海三傻,大家如果不知道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可以看下《波兰球》,德国人对这几个货的评价。
三傻中立陶宛是当仁不让的大傻X,面积66万;二傻拉脱维亚651万平方公里,人口大概1304万平方公里,和咱们的广东省差不多,但人口还不到广州市的一半。
而且波罗的海三国的出生地也非常不理性,资源匮乏不说,周围还堵着一圈能动手绝不哔哔的暴脾气大哥,除了被动挨打根本没有打回去的机会。
波罗的海的北部与芬兰隔着一个芬兰湾,东边是对领土无限渴望的俄国,南边同白罗斯、波兰以及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接壤,西边隔着波罗的海与瑞典相望。
三个国家里只有立陶宛祖上曾阔过。
12世纪的时候立陶宛的国王迎娶了波兰公主,后来就组合成了波兰-立陶宛大公国,他们最出彩的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天主之矛”,骑兵们背后插着两翅膀向前冲锋,造型非常不主流,但牛逼的时候横扫欧洲大陆,把当时的莫斯科公国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立陶宛就开始波兰化了,这也就解释了为啥立陶宛存在感不高,但依然跳得很高,大概率就是继承了波兰的这个传统。
爱沙尼亚其实是北欧海盗和东斯拉夫人的混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和芬兰同种同源,所以爱沙尼亚一直想要进北欧,只不过北欧五国始终瞧不上它。
拉脱维亚就更没什么存在感了,历史上大部分时间被俄国人占领,一战后曾短暂独立,结果二战刚一开打就又被老大哥薅了回去,直到1991年苏联崩盘前,拉脱维亚才再次独立,国旗就是土豆刷了一道白漆,放哪都不怎么显眼。
历史上这仨国家就一直是东、西两大势力反复争夺的对象。
自从18世纪波兰被瓜分后,波罗的海三国的老百姓就被俄罗人按着学习东正教,只是当时的欧洲宗教改革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波罗的海三国的老百姓普遍认为新教更人性化一点,对于东正教这种既传统又封建的洗脑玩意儿没什么好感,而信了东正教的俄国人也是一根筋,非要强迫对方寒冬腊月里跳河洗澡,这就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于是在沙俄统治时期,波罗的海的老百姓是各种地闹,俄国人解决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不服就打。
只不过,沙俄统治波罗的海200年,也没能把这里的人给打服,结果还造成了当地老百姓普遍仇俄的心理阴影,所以他们一有机会就想办法独立,搞得俄国人也非常不爽。
1917年,就在一战打得最惨烈的时候,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沙俄帝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自己人消灭了,这让那些被武力征服的国家找到了独立的机会。
1918年2月25日,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三国全部落陷。当时的苏俄内部一团糟,为了先解决国内的白军,不得不与德国签订了《不列斯特合约》,算是把波罗的海三国全都卖给了德国。虽然当时的立陶宛已经宣布独立,不过没有被苏联承认,依旧被打包贱卖掉了。
只不过合同上的墨迹未干,德国就在11月11日主动投降了。
苏联人非常懊悔,心想假如能够再坚持几个月,波罗的海也不至于卖给德国。于是苏联马上换了造型,打算撕毁合同再次占领波罗的海三国。
此时波罗的海三国不干了,爱沙尼亚立即组织了一支军队和苏联人打游击,双方互相折磨了近十年,苏联才勉强承认了爱沙尼亚的独立。
而立陶宛在独立后人格严重分裂,一会儿要搞苏联共产主义那一套,一会儿要搞资产阶级共和国,甚至还和昔日的老伙计白俄罗斯合并了一段时间。
仨国里只有拉脱维亚相对正常一些,从1918年11月18日独立,一直坚持到了二战前。
爱沙尼亚游击队
了解俄国人精神世界的都知道,他们对领土有执念,对出海口更是非理性地偏执,波罗的海三国对于俄国人来说不仅是通往西欧的战略要冲,还是保护腹地的重要海上根据地,失去波罗的海沿岸,那俄国的海军就只能缩回圣彼得堡的母港。
所以不管是沙俄时代还是红色苏维埃,俄国人脑子里想的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必须拿下波罗的海沿岸。
机会很快就来了。
1939年斯大林和小胡子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转身就对波兰进行了闪击教学,几周后苏联也入侵了波兰东部,波兰在复国二十年后再次从地图上被大国抹掉。
随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他们的境内设立苏联的军事基地。
波罗的海三傻拿到通牒的第一时间就跪了,完全同意了苏联的要求,而芬兰虽然同意做出一些让步,但远没有达到苏联的预期,他们担心一旦苏联在芬兰建立军事基地,下一步面对的就是被苏联吞并的命运。
果不其然,1940年苏联装不下去了,直接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废除当地法律,逮捕不听话的官员,简单粗暴一气呵成,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得到了同样的待遇,瞬间成了苏联的一部分,只有芬兰硬扛下了苏联人的进攻。
不过这种局面也没有持续太久,到了1941年6月,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转身又占了波罗的海三国,等到二战快要打完的时候,波罗的海三国又被拽回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
由于波罗的海三国来来回回反水了好几次,后来的日子里也没少接受慈父的再教育。
冷战时期,为了加强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苏联向三国迁入了大量俄罗斯人,咱们就拿爱沙尼亚来说,1941年以前,爱沙尼亚人占到总人口的90%,可到了1952年直接掉到了48%。你也别问这些人都上哪去了,不懂得可以翻翻克里米亚、车臣的黑历史。
由于仨国对俄国人的感情复杂,所以在看到苏联游走在崩溃的边缘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上前踹了一脚。
1991年3月,立陶宛 宣布恢复独立,尽管苏联那边不予承认,但还是引发了整个集团的大崩溃。
苏联正式解体发生在12月26日,而波罗的海三国早在9月就已经提前独立了。
站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角度去看,以他们自己的实力,根本解决不了国家安全,必须找个域外大国或者组织对冲东边的威胁。再加上苏联时期的“集体国家记忆”和本土俄罗斯人口问题,仨国的安全形势一直不太乐观。
所以在苏联解体后的第一时间,波罗的海三国就递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后来又马不停蹄地加入了欧盟。
军事上,仨国所有兵力加在一起,还不够俄军的一个正面冲锋,所以他们的策略就是面对入侵,要么按兵不动,要么象征性地反击一下就赶紧躲起来,然后等着美国带着北约小弟赶来拯救。
经济上则完全依靠欧盟的输血式扶持,在加入欧盟后,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曾一度出现飞跃式增长,年增长率接近10%,在贸易和能源上也积极与俄罗斯做切割,算是把国家经济全都押宝在欧盟身上。
讲到这儿大家也就看明白了,波罗的海三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完全依靠西方国家,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在行为上完全迎合西方的外交策略,特别是美国。
只是这种一边倒的行为对于小国来说无异于作死。
大家要知道,苏联在解体的时候,叶利钦曾把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带列为北约不可触碰的“红线”,但如今这条红线已经被北约踩烂了。
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俄罗斯、北约和欧盟的关系更加复杂。尤其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北约、俄罗斯频繁在波罗的海表演扔导弹,搞得仨国的神经极度紧张。
2014年12月,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能携带核弹头的“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算是在波罗的海三国的头顶上悬了把达摩斯利剑,三年后北约又在波罗的海部署兵力,两个军事集团把波罗的海堵得严严实实,曾经东西方的撕扯又将在仨国身上重演,这种夹心层的生活注定不太好受。
所以这些年立陶宛顶着两个大国作妖,其实都是表演给美国人看,在时间线上严格按照美国人的出牌套路,美国人举什么牌子,立陶宛就作什么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纳了投名状,假如有一天乌克兰的悲剧在立陶宛身上上演,他们唯一能够指望的也只有美国领导下的北约。
只不过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乌克兰的现身说法就在眼前,波罗的海三国国小而不自量力,终将难逃被牺牲和被交换的命运。
此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