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山寺(广州史记(3):城北有寺曰“双山”,王墓在侧却不知)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对出的解放北路一带,现在看来平淡无奇。但实际上,这里颇有些故事,与三元里抗英的历史也有些瓜葛。

大北门外双山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倚的象岗(也称“象山”)与五羊石像所立的木壳岗之间,本是两岗连接处的幽静的山坳,属越秀山的西南麓。明代时,广州向北拓城,大北门开至象岗南麓附近,这处山坳也被开凿为路,两岗因而分离。

1855年,双山寺位置示意图(红框处)

象岗林木茂密,城中人出大北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后,即会经沿此路上山打柴(明代的象岗以“象山樵歌”入选“羊城八景”)。当然,因为象岗也是一处游览胜地,城中的红男绿女,出入大北门,也必经于此。

双山寺位置图

1650年,清将尚可喜攻陷广州并屠城(史称“庚寅之劫”),这里往来人丁渐稀。六年后,尚可喜的下属张国禄——一位牛录章京(正四品),在修复了城中多座庙宇后,又在大北门外近路旁处择地捐建了一座佛寺,即双山寺。按樊封《南海百咏续编》所载,双山寺“负山面郭,花药成村,孔道中静宇也。”

双山寺寺门朝西,外通进城的大道(孔道,有人称是“大北外直街”)。拍摄于1893年的一张图片显示,这座寺庙大院中植有林木,南侧有个池塘,还有菜地。庙宇夹于两座山岗间,左侧山岗上可见炮台——拱极炮台;主院落与两侧房屋区分比较明显,且建筑规模较大,看起来非常安静(下图)。

沦为庄房

和那些活跃于象岗周边的盗墓贼一样,张国禄当时并不清楚双山寺西侧的象岗,其实就藏着南越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当然,此寺还是先废了,没等到越王墓被打开的日子。

张国禄也没料到,他捐建的双山佛寺,后来竟成为广州有名的停放棺椁的庄房。

双山寺停放棺椁,在清代侠义小说《乾隆游江南》中就有提及:牛化蛟被胡惠乾打死后,便停棺于双山寺;来广州替师弟报仇的吕英布也亲至双山寺哭奠。

1893年,双山寺

因是小说,此事无从查实。但将灵柩寄存寺院,宋代以来便有,旧时广州也常见,城郊的一些大寺庙也会揽这样的活儿。英国传教士约翰·亨利·格雷(1823-1890)在广州的寺庙参观时,注意到了存于庙中的大量棺椁,他称这些存尸的道场为“死城”(City of the Dead)。但寺庙容量有限,一些外地驻广州的同乡会或慈善机构也为死在广州的同乡准备了类似的临时栖身处,叫“义庄”,其建筑一般为木石结构,称“庄房”。晚清,广州城外庄房遍布,并遗留下像“东莞庄”这样的地名。

双山寺彻底沦为商业性庄房,是在它被“俗髡所踞”后。那些恶俗僧人将寺中房屋出租给外乡人停放死者棺柩,并拿了租金去饮酒赌博。到了民国初年,双山寺又被当地土著租下专门提供停厝服务,闻名城北。有些棺柩因未选好下葬地,甚至会长期存放。这还引发了事端。

英军激怒了三元里人民

很多人只知三元里抗英这回事,却不知事件中有些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英军进入双山寺开馆暴尸,就是引起三元里人民怒火的原因之一。

1841年5月末,英军从广州城西的增埗村登陆,占据越秀山蟠龙岗的四方炮台,而后,英军开始了他们的作恶之旅。他们从黄圣塘(即王圣堂)、瑶台乡等地捉人运器物上炮台,又往弥勒寺、翠环庵、双山寺、地藏禅林等存放棺柩的寺庙,开棺暴尸。据载,在双山寺,那些无聊的英军胡乱打开灵柩,导致一些存放了数十年的尸身都被他们毁损了。这事传到了三元里父老那儿,遂引起了愤怒。毕竟,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死者为大!

1938年,日军轰炸后的双山寺

英军的这等亵渎行为,又加上他们闯入村中奸淫妇女,抢掠食物,已经碰触到了乡民生存的底线。于是,乡民忍无可忍,便不再忍。一场自发抗击侵略者的事件由此展开,轰轰烈烈,震惊国人。

不存一尘

双山寺起于一场屠戮后,毁于1938年日寇的轰炸。

此寺虽小且言微,但前后都伴随着一座城市必录的历史大事。

来时平淡,去了如风。随着城区扩展,今天寺址已了无痕迹。用广州话说,就是“连渣都冇剩”。

这也应了禅宗六祖慧能那句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庆幸有机会看到百多年来这一地块的光景变化。

今天解放北路一带,红框处为双山寺曾经的位置(大致)

致谢!网友扑热望指出了本文第三图即是双山寺,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米立方(米立方:让沙漠变绿洲(最美实践者))
下一篇:观澜街道(全面打造“数字观澜、人文家园”!观澜街道交出亮眼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