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赢”的洛阳城
洛阳城记第一
——“躺赢”的洛阳城
2022.3
洛阳因其地利,有个相对于其他古都的最大特点:
躺赢。
但凡大一统朝代建都在长安,洛阳都能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时,长安和洛阳根本就是一体的,长安的荣耀绝离不开洛阳的支持,长安不能没有洛阳。
但如果相反,事情就不一定了,——洛阳可以没有长安。都在洛阳时的长安城往往会丧失其全国性的影响力而沦落为区域性的城市。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武王伐纣,周革殷命。这是《封神榜》的故事原型。真实的历史,却并不像小说和演义那样,纣王一死就天下太平,又或者,封神台上的诸神一归位然后便万物安宁。真实的历史,牧野之战结束后,西周武王分封完诸侯,回到关中,回到镐京,回到他的老巢,仗虽说打完了,他却仍然睡不安稳。司马迁在《周本纪》里是这么说的:
“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
夜不能寐!
明明已经把商王朝掀翻在地,明明正该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时候,武王又何至于反其道而行之,一副忧心忡忡难以释怀的模样?太远了,从丰镐到东方的路程真的是太远了。地图上,关中紧挨着关东(早先的关东,专指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似乎抬脚就到,但在刚有过大军东征经历的武王眼中,事情则完全是另一副模样。崤山,绵延逹百公里崤山阻隔着关中与关东的联系;崤山的东西两边,一边是周王室的大本营根据地,一边是地广人稠势力雄厚的东方各部;站到关中回望这天下,武王在心底里难免要涌起鞭长莫及的无奈和不安,即便他新封的同宗和股肱们已然把周室的势力大网撒向了整个东方,——与整个东方相比,那儿的周人还是太少了,周人的力量还是太显弱小了。
作为后来人的贾谊,在他的《过秦论》里,开篇第一句话讲的就是崤山之于关中的政治军事特点: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崤函之固,虽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利,但也有“大军东出、贡赋西来”的不便!
进,可攻。
退,可守。
贾谊所论的崤函之固,却只是“打天下”的便利,而夜不能寐的西周武王面对的则是“坐天下”的难题。今天的豫陕界,我们有高铁,二三十分钟就能把这段路走完;或者选高速,差不多俩小时的路程;最不济也能走国道,撑死不过是半天多一点。但在古代,要过山区,它的通行速度绝不会比平地上的11路(两条腿)快多少;更麻烦的是大军出征,把以万数计的人和辎重组织起来统一行动,每天都得人吃马喂的,每天都得扎营休息,每天还都得前出放哨……古代大军的行进速度,有个参考的标准值,是个汉字,叫“舍”。一舍是三十里地;如果每天行军能到两舍,六十里地,就够得上“倍道”,行军速度加倍。试想,一天六十里路在古代就称得上加倍的“快”,而这还得是在平原,更何况天下初定的武王所面临的麻烦是东西两百里的崤山山脉?!
想大军东出,在崤山之外还得另外加上关中境内从丰镐到函谷这一段四百里的路程。粗略算算,一个月的时间也只是刚刚够到洛阳……鞭长莫及!这,又怎能不让偏居一隅的武王心中升腾起江山不稳的忧惧?
为解决这个问题,武王采纳了周公的建议,两条:
一,营建洛邑(有夏之居)。
二,马放南山,偃戈释旅,以“示天下不复用也”。
两手抓,一手硬一手软。后者,意在安天下之心,软着来;前者,则是要以洛阳作为西周王室统领整个东方的桥头堡,亮出肌肉,硬着来。于是,洛阳因其地利而在西周开国之初又一次登上全国性的政治舞台。西周王室营建洛邑的另外一层考虑,在周公卜宅的时候,讲得也很清楚——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到各方的距离也都大差不差,故而成为周公眼中绝佳的贡赋集中地,天然的全国性经济中心。
于是,武王之后是成王,继续营建洛邑,并把象征王权、象征天下归一的禹贡九鼎放在了洛邑,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是个地名,一般指西周王室在洛邑所建的“王城”,旧址在今天洛阳市内的王城公园一带。
武王克商,周公卜宅、营建洛邑、成王定鼎于郏鄏。周初这一系列放眼东方稳定统治的国策背后,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了环绕在洛阳城上那历史光环的最基本成因:
地利。
关中和关东,共同赋予了洛阳在古代中国的独特价值
洛阳卡着关中与关东的咽喉;同时,洛阳城也地处洛阳盆地之中(北有邙山和黄河,南有熊耳山、伏牛山,东有嵩山,东南是外方山,西边当然是崤山)。盆地的意义在军事上就是天然的地利屏障,是以洛阳自古就有八关都邑的名号,而无论北向过(黄)河还是东出,又都能很轻松地进入一马平川繁华富庶的华北大平原,——是八关都邑的地理条件,赋予了洛阳城在整个关东地区的地理优势,同样地“进可攻,退可守”;在更大的视野内,则是关中和关东共同赋予洛阳的地理条件以独特的全国性政治、军事和经济价值。
正因其据有这一地利,不仅仅是周代,在整个汉唐时期,洛阳都得以稳坐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位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洛阳相对于其他古都的最大特点就是:
躺赢。
她有躺赢的条件。但凡大一统朝代建都在长安,洛阳都能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都制,而古代洛阳也始终都是全国贡赋入长安的集中地。事实上,对于大一统的皇朝中心来说,长安和洛阳根本就是一体的,长安的荣耀绝离不开洛阳的支撑,长安不能没有洛阳(当然,如果相反,事情就不一定了,都在洛阳时的长安城往往会丧失其全国性的影响力而沦落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诸如东汉、魏晋等等都是成例)。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看洛阳城的辉煌历史,地利,这是首先且最不该忽视的大背景。地理条件,是西周王室营建洛邑的根本动因,也构成洛阳城几千年兴衰的客观原因。同样的道理,地理条件也是观察和理解中国历史大变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毕竟——
历史,总是要发生在地理空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