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山顶戴了帽,马路上了山,就过好日子。”75岁的于守万说,流传在当地的这句话,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现在的每一天都是好日子,他要在家乡再干10年。
于守万是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涌泉村的村民,从小就听长辈说起村里的一些传奇故事:莲花山上拴海船的大铁环、孟姜女传说、涌泉边的八路军小径……村里还有两棵长满树瘤的古槐,造型雄奇,非常壮观。
万株古树荫蔽涌泉
“这里很多树都是我十几年前种下的。当你栽下这棵树之后,它很快就会回馈给你阴凉,而且是一个长久的回馈。现在几乎不用管它们,这些树木就会自由生长。”十几年前,山东涌泉齐长城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祖荣有心插柳,如今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绿意。
近日,记者一行人来到涌泉村,于祖荣在涌泉村村口的大槐树旁边,向记者介绍山村的绿化成果。
“我们涌泉一直以来就是个植物博物馆。”于祖荣说,涌泉的树不仅多,而且非常古老,特别是稀有树种非常多。
据考证,涌泉村建于明代,由临淄南马房迁入。清代初年,孟氏一族从邻村迁来居住。村庄在过去就是树木参天的林区。
随着迁居村民的增多和开荒种粮放牧等原因,普通树种逐渐消失,有价值的经济林木一直保存了下来,并不断增加。
当地村民表示,现在涌泉村周围有几万棵树龄在几百年的梨树、杏树、海棠树、柿子树、山楂树、车梁树和楷树。这些树虽然已经非常古老,依然年年开花结果。成片的古树,不但供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涌泉人,更成了涌泉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在我们村的涌泉泉水旁边有一座龙王庙,里面有一棵十分珍贵的车梁木。”于祖荣说,这棵车梁木至少得五六百年树龄了,通身树皮跟龙鳞一般壮观。古代战车上的木料,用的就是这种树。说起来,这棵几百年的古树可是见识过大世面的,因为在这棵树的脚下,就是传说中的“八路军小径”。
八路军小径
“在龙王庙下面的这眼泉水叫做涌泉,我们村因泉水而得名。”于祖荣说,老一辈的涌泉人都是到这里来打水生活。
在涌泉的前面一点,就是传说中的“八路军小径”,这条石板小路也是齐国古道。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士兵就是从这里去往齐长城,守卫边疆。
于祖荣说,前不久,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黎小弟专程来到涌泉,寻访这条被当地人称之为“八路军小径”的石板路,重温当年山东八路军走过的抗日道路。“这条八路军小径在我们村外,路边还有我们村吃水的涌泉。这条小路能给八路军补充给养,部队也不会因为过境搅扰村民,非常符合人民军队的一贯作风。”
红色通道上的天然屏障
30多岁的于群是齐长城景区副经理做向导,带着记者一行人从村里出发,去往位于涌泉村北部的莲花山。
莲花山非常险峻,上面的山寨,只有一道狭窄的寨门可以通过。山寨还设置了三道防御体系,利用险峻的山体掩护,一道道壕沟环绕勾连,通向山上的每一处关隘。
站在莲花山上,可以望见博山区与淄川区的界山——鹿角山。
莲花山和远处的马鞍山、鹿角山,共同形成了淄河通道上重要的关隘。三座山峰,三足鼎立,把守着往来胶东、滨河、沂蒙根据地的交通要道,这一带曾发生过多次战斗,是敌军望而生畏的著名红色根据地。
莲花山上的传说
“莲花山,以前叫做连环山。小时候,我父亲和伯父都跟我讲过,在莲花山上有一个大铁环,叫做连船环。那是用来拴海船的。以前,我们这里是大海,那些山头都是暗礁,山上还能捡到贝壳。”于守万说着这番话,站在莲花山上,仿佛能听到叮叮当当的铁环声。
老人的说法在《淄川县志》里得到了间接证实:“大堆山,县南二十五里,或作大圭山,又曰奎山,山上往往拾有海螺,峭壁间有大铁环,故老相传,为洪水时系船处。”《续修博山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八陡西南,有船傍峪,悬崖上有大铁环四。”
《淄川县志》记载的大堆山在淄川区昆仑镇,距离涌泉村大约30公里。虽然文献里记载的并不是莲花山,但关于山上有拴船的大铁环之说,却一直流传于博山、淄川、沂源一带。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淑栋 王晓明 王兵 李波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