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猴公大山原名侯山,猴公之名,实为以讹传讹所致。此事有民国时期的《侯山庙志》和相关的历史文献佐证。
《侯山庙志》记载:“侯山形如砥柱,四顾无垠,浩浩乎数十里之阔,攀小径而上,恍惚难明其远近,其间绝无人迹,鸡犬不闻,奥密幽险,迥殊人世,泉甘土肥。”山上有“圣水塘”、“清凉泉”,四时不涸。
清朝顺治年间,侯山忽然来了数百名神秘来客,他们以道教为名,在山上建观立庙。但是,他们既不传经,也不诵道。把山门守得死死的,绝不允许外人靠近侯山半步。
山下的老百姓很是纳闷,怀疑他们是土匪。过了很长时间,发现他们既不偷,又不抢,这伙人肯定不是土匪。然而他们又不下山化缘,吃的、穿的、用的物品从哪里来呢?当地人不得而知,觉得很奇怪。
侯山北面的樟溪村,有个文姓财主,家大业大,早已听闻侯山来了很多外人,急得坐立不安,生怕侯山人威胁到他家的财产。于是,他化装成猎人,天天上侯山打猎,一步一步靠近侯山,想探个究竟。结果,被侯山的守卫人员逮了个正着,押着去见侯山的头领。巧舌如簧的文财主解释说:自己是当地的富户,喜欢打猎,不小心冒犯了侯山的山规,请侯山的头领高抬贵手,放他一马,日后定当厚礼相谢。侯山头领见他态度诚恳,便放了他。过了几天,文财主果然给侯山人送来了许多酒肉礼品,一来二往,后来侯山的头领竟然和文财主结拜成了兄弟。
文财主这才了解到,候山的头领为首的姓江,名天伟,道号飞天。另外两个,一个叫杨法雷,一个叫陈玄罡。在交往过程中,文财主发现侯山人士并不是真正的道士,他们的身份十分可疑。于是,他表面上与侯山人打得火热,暗地里却偷偷向官府告密。此事惊动了长沙府,长沙府派王守备带兵,与文财主共同设计清剿侯山人士。
这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文财主早已邀约好侯山兄弟到樟溪村共度元宵。侯山兄弟下山时,人人手里拿着兵器,临近村口,文财主命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迎接。可是,见了侯山兄弟,村里的小孩个个哭了起来,侯山兄弟问这些小孩为啥哭得这么厉害,村里人说:“小孩们看到你们拿着刀枪,被吓哭了。”侯山的人便说,“既然这样,我们把刀枪收起来便是。”于是,他们放下刀枪,交由樟溪人保管。
中午吃饭的时候,樟溪人极尽地主之谊,使劲给侯山人敬酒。侯山人好久没有这么尽兴了,个个开怀畅饮,那天天气暖和,酒足饭饱之后,侯山兄弟在凳子上靠墙休息,酣睡正香之时,凳子后面的墙壁突然洞开,伸出一双双粗壮有力的大手,勒住侯山人的辫子,扣在墙上。这时,官兵们蜂涌而入,手起刀落,砍向侯山兄弟的脖子。原来,那时的墙壁是竹篾织的墙板,两面用泥糊成墙壁,然后在泥墙上贴上皮纸做装饰。
文财主和官府早已设计好了,在每条凳子后面的墙上打了洞,贴上皮纸,专等侯山兄弟落入圈套。幸亏侯山的三位头领武艺高强,飞身跃上屋顶,在护卫人员的保护下,杀出重围,飞奔侯山。这一劫,侯山损失了一百多名兄弟。听当地人说,自此之后,侯山首领再也没有下过山了,一心在山上修道。
有一天,他们三人在山上煮粥,不曾想到,生火的柴棍里有根沉香木,沉香木点燃以后,香气四溢,飘上天庭,玉帝闻到香气,命神仙下凡,一探究竟。神仙顺着香气找到江、杨、陈三位头领,问他们为什么在这里烧沉香木?三位一齐答道:“当下正闹饥荒,我们在这里焚天粥,振救万民。”神仙听后,回禀玉帝,玉帝见他们三人心地如此善良,十分感动,便把他们召上天宫,问他们三人要什么赏赐,“是要福,还是要贵?”三人答道:“我们既不要富,也不要贵,我们只要热闹一点。”
玉帝便赐他们三人为三仙真人,得道成仙,上升天界,享万年香火,受万民膜拜!
自此,从侯山至甘泉山一带便出现了多个敬奉江、杨、陈三仙的三仙观。当然,这个神话只是侯山人造神的一个借口,侯山在甘泉山首先建立的第一个仙观名叫十八老坛,原因是三仙的头领江天伟是九月十八子时生的,所以取名为十八老坛。江天伟的名字后来也被“十八龙天”所代替。
在祭祀活动中,十八龙天的神诰云:“江仙原住江西省,平江县里有家亲。唐代甲子身出世,九月十八子时生。”“十八武艺般般晓,满腔义气贯乾坤,打击贪官和污吏;剜富济贫救难人。来在荥阳结兄弟,同修妙道练玄功。"
十八龙天的烧香词描述:“头戴三青垂正气,身穿金甲显威灵,腰系黄金飘玉带,脚踏朝靴踩九轮,两眼圆珠震伏闪,手执剜风救万民,功圆脱壳飞升去,江君持泽封帝君。”
显然,为了使江、杨、陈三仙的英名永远留传下去,这里曾经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长时间举行了大规模的造神运动。
据传,这场造神运动,平江、华容、沅江、益阳都来了很多人,他们以行傩案、祭坛、打醮等形式举行大型的活动,纪念和祭祀江、杨、陈三仙。造神者编出了许多江、杨、陈三仙化身显像,保佑黎民百姓的故事,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由此,江、杨、陈三仙显圣的神话传遍千里,信众如云。
作为江仙十八龙天和陈仙的墓葬地和祭祀中心,甘泉山一带,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行傩案活动,几百年来长盛不衰。
二
甘泉山位于侯山东面、南北两条山脉,清奇险峻,呈“人”字形将其裹夹其中,侯山位于人字的顶端位置。站在侯山之巅,俯瞰甘泉山:春夏翡翠如玉,秋冬金碧辉煌,一如人间仙境。侯山的头领江天伟去世之后,便安葬在甘泉山腹地。墓碑隽刻“江君十八龙天之墓”八个大字,墓地至今完好无损。
《重修甘泉山三仙观志》记载:在甘泉山纪念江、杨、陈三仙年年都要组织一项规模宏大的活动,叫做行傩案,行傩案的举办组织叫傩坛会。志书上说:“行傩案是本境人民敬拜三仙真神的一件大事,每次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历朝都有‘先批傩案后批粮’之规定。”买卖田地,有契约,上都有‘神明傩案照田帮办’的批语"。行傩案的经费收取,在清朝和民国年间,竟然高于皇粮国税的地位。
行傩案首先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礼乐的要求非常严格,规格极高,有明确的文字规定。
行傩案的队伍叫“青旗大锣华带波罗”(现在傩坛会的人也搞不懂是什么意思),队伍的前面是三面大旗:最前面的是头旗,中间是龙旗,后面是虎旗;然后是三把万民伞,再然后是轿抬三仙神像。三仙神像抬出来被称为半副“銮驾”。行傩案的队伍每年正月初一从十八老坛出案,历时八天八晚,绕行数十里,沿途设若干祭祀,数十次团兵(一种表演形式),热闹时队伍长达数里,人潮如涌。
《重修甘泉山三仙观志》记载:江君十八龙天是唐朝人,“手下原有七十二臣相,二十四师爷。”清朝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曾到甘泉山三仙观敬拜江、杨、陈三仙,并题赠“体物不遗”巨幅匾额,匾额一直垂挂于甘泉山三仙观大堂,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学校拿去做了黑板。
后记
本人经过近十年的调查考证和资料查阅,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十八龙天极有可能就是中国历史十大悬案之一的闯王李自成。
下面,我就本人所掌握的部分情况为读者试作分析。
一、数百人驻扎在一个荒无人烟、交通闭塞的山顶,其后勤保障不是一般势力可以支撑的,其所以选择侯山,是因为侯山山顶泉甘土肥,得天独厚;又奥密幽险,便于隐蔽。他们躲藏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保障重要人物的安全?如果是,那么,这样的据点可能不止一个。
二、十八龙天自称是唐朝人:“唐代甲子身出世,九月十八子时生”。为什么一个明末清初人却说自己是唐朝人呢?史料记载:李自成祖先本来是党项羌人,因帮助唐太宗平复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太宗李世民赐姓李,下传七代至李继迁,自称夏国王。李自成起义时,认李继迁为太祖,自称是唐朝人,说唐朝的气数未绝,不承认自己是明朝人。而这就是他不敢说出唐朝哪个年份的原因。为什么自己有名有姓,要以生日命名呢?因为只要他说出真名,立马就会被官府捉拿。所以,他以九月十八子时生,隐喻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姓氏:九代表九五之尊,十八子即姓李,出生日期其实就是一个幌子。“十八子,主神器”,每个读过李自成传的人都知道,这个谶语,为李自成起义取得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宣传作用,可谓尽人皆知。
另外,江天伟,道号飞天,联系李自成的另一个名字李鸿基。“鸿”和“飞天”,身份“天伟”和皇帝。这是不是一种暗示呢!
三、“头戴三青,身穿金甲”,“腰系黄金飘玉带,脚踏朝靴踩九轮”,这些描述与史料记载的李自成的形象是何等相似。起义将领中除了李自成,还有谁是这种装扮。
四、“荥阳结兄弟”,“手下有七十二臣相,二十四师爷”。这不是暗指荥阳会师,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后来,起义军七十二营全归李自成统管吗?更何况,除了皇帝,谁的手下有臣相?
五、“江君原居江西省,平江县里有家亲。”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李自成兵败之后,逃到江西,然后在江西失踪,七年之后显身湖南,而大顺军余部多数进入平江安营扎寨。此后,李家人一部分改名姓江,一部分改名姓蒋,隐遁江湖,这难道是巧合?
六、凡与十八龙天有关的事物,都透着一股王者之气。侯山,圣水塘,清凉泉,是否是十八龙天所赐?“天伟,飞天”一般人会不会取这样的名字?煮粥被称为“焚天粥”;祭祀时,用龙旗已是犯忌,更何况前面还有头旗,后面还有虎旗和万民伞。三仙神像抬出来被尊为“半副銮驾”,“銮驾”就是皇帝的车驾,代表天子,这种称谓令人惊讶!“江君持泽封帝君”,十八龙天竟然被玉帝封为了皇帝。
七、如果是一般人,为什么要造神,为什么要以皇帝的身份来为他造神,谁会来为他造神?
从情理上分析,假如这个人是闯王李自成,那么就不同了。一是作为当过皇帝的他不甘就此默默无闻的落幕,必定要想方设法留下自己的影子;二是追随他的众多将领和余部,为了找到精神上的依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在相关的资料搜集中,还有几十种材料的分析结果都不约而同地与李自成的身份十分吻合,在此不一一例举。此外有资料记载,李自成曾到过常德石门夹山寺、益阳会龙山,他是不是也到过浮邱山呢?明末江西巡抚,桃江名士郭都贤在浮邱山祖师殿撰写的那副名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天。”上联反映了作者对满清外族统治的满腔愤慨,下联诉说浮邱山藏着一位皇帝。但是皇帝自古以来就是坐镇北方的呀,你这位皇帝怎么蹲守在南方呢?郭巡抚不由得发出一阵深深的悲叹!
藏在浮邱山的这位皇帝是谁?无数文人学者曾作过各种猜测,却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在当时,藏在浮邱山的皇帝除了李自成,是否还有第二种可能呢?
作者:高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