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崇阁巍峨,层楼迭起,色彩斑斓,雕甍绣槛,中华古建筑的精华凝聚于此。
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之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角色,斗拱的存在让中国的古建筑的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
应县木塔
林徽因曾说过:如果没有斗拱“尽错综之美,穷技巧之变”,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檐翘角,就没有中国建筑的飞动之美,就没有中国建筑“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玄妙”。
飞云楼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素有“中国古建筑宝库”之称的山西,管中窥豹,一睹斗拱之美,中国古建筑之美吧~
佛光寺
朔州——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外观为五层,实为九层:每两层之间设有一个暗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斗拱平座结构,从内看却是坚固刚强的结构层。这座凝聚了古代匠师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的木塔历经了千年风雨、多次地震甚至战争炮火的考验,仍屹立至今,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为何应县木塔能如此坚如磐石?这得从木塔的结构与斗拱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答案。
木塔有内外两圈柱网,各层通过柱、梁、斗拱嵌套在一起而形成套筒结构。辽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进一步创新,在结构中大量使用斜撑构件,保证了结构刚性,改变了传统的四边形体系。由柱头枋构成的闭合木框起着圈梁作用,木塔的结构体系有如一个刚性很强的八边形套筒,其中斗拱起着关键的稳定作用。由于斗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即斗、拱等榫接在一起,相当于许多小型的悬臂,它们能够调整倾角、平衡弯矩,因此在受到地震、炮击等异常震动时后,斗拱成为一种阻尼装置,通过斗拱榫卯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得木塔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即使在现代,这也是理想的抗震结构。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使应县木塔在受到多次地震甚至炮击之后依然屹立不倒。
应县木塔的斗拱多达54种,但斗拱的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根据结构稳定和各层出檐尺度来调整斗拱出跳数与形制变化,如果说应县木塔是一篇惊世乐章,斗拱则无疑是最美妙的音符。
运城——飞云楼
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这个插入云霄的解店楼,又叫“风云楼”,它与同属一县的秋风楼及永济的鹳雀楼、介休的祆神楼并称为“山西四大名楼”。飞云楼坐落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为纯木结构,是我国纯木制楼阁建筑的代表作,稳坐“天下第一”的交椅,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
飞云楼有着“中华第一木楼”的美誉。山西省文物局原总工程师、古建筑大师柴泽俊在《山西几处精巧的古代楼阁》一文中称赞:“飞云楼以其华美的造型、精巧的结构,闻名全国,在我国现存古代楼阁式建筑中居重要地位。”像飞云楼这种形态的多层木结构建筑物,在全国也很难寻见。
整座楼无论大小接口均用榫卯套之,没有一颗铁钉,它的底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各5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4根通天柱直通楼顶,周围有32根木柱巧妙地连成棋盘状,共同支撑着楼体。
飞云楼的建筑结构和造型属于明清遗风,各层之间还设有额枋、间枋、地板枋、穿插枋、平板枋等多层枋材相互联贯,内外拉结,形成一个庞大的正方形筒式框架。
飞云楼的斗拱形式多样,有三踩单翘、三踩单昂,有五踩双翘、五踩单翘单昂,还有七踩补间出45度斜拱斜昂斗拱。这些斗拱和昂、檩、枋、梁、柱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柱网式结构。这个结构就是飞云楼的骨架。
飞云楼的梁架结构既富有完整性,又灵活多变。这也是它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在二层和三层方形屋檐的中间各出抱厦。二层的各面抱厦,以两根主柱分为三间。三层的抱厦为一间。抱厦的屋顶均为歇山式,山花向外。据统计,从一层到屋顶,共有345组斗拱、32个翼角。各檐翼角起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又因斗拱层叠,如云带缠绕,因而得名“飞云楼”。这些翘角、平座、栏杆和绚丽多彩的装饰绘画,使整座楼变得玲珑多变、轻巧美观。如果把它的一层比喻为“花篮”,那么,二层、三层的飞檐、翘角、抱厦、山花和全楼的十字歇山式屋顶,就是从篮中探出的“鲜花”。这也是飞云楼在造型上的特点。
飞云楼是我国古建筑的最杰出代表,它和应县木塔相互辉映,被誉为山西古建筑中的“南楼北塔”。
忻州——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犹如金字塔之于埃及,雅典娜神庙之于希腊,东大殿在中国建筑史上拥有相似的崇高地位。1937年6月开始的山西古建筑调查中,佛光寺的发现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兴奋不已,梁先生对“中国必有唐代木构存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随之而来的战火纷飞使得《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一文直至1944年10月才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上,对佛光寺的寺史、建筑与斗拱、塑像、经幢、文殊殿和墓塔做了详细地介绍。
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肥硕,经实际测量,它的斗拱断面尺寸达到210*300厘米,这种建筑风格有晚清时期斗拱断面的十倍之大,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也曾评价东大殿:殿檐出探深远,斗拱雄伟宽大,是典型的唐代古建筑。
而且东大殿的内外柱上总共采用了七种斗拱构件:外檐柱头的斗拱铺作,外檐补间的斗拱铺作,转角的斗拱铺作,内槽柱头的斗拱铺作,内槽山面中柱柱头的斗拱铺作,内槽补间的斗拱铺作,内槽转角的斗拱铺作。
其斗拱制作灵活巧妙,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都有双抄双下昂,内槽转角改成偷心造不设置单独的横栱,也就是在内槽柱子内侧插拱作为七铺作偷心造,这也是因为佛光寺实际用途,佛像的圆光罩比较占地方没办法放下横拱的原因稍作调整改动,全部采用偷心造的手法。七铺作斗拱的纵横霸气,震慑四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是现存的一个斗拱挑出层次最为显赫突出的一个实例。
这些灼灼生辉的古建筑历经千年屹立不倒,它们的木结构建筑特色让我们惊讶颤栗,它们的多姿多彩,巧妙灵活的构造和建造手法更是为我们增添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宝贵机会。
来山西吧,来到“中国古建筑宝库”,去感受、去见证、去用心聆听这些雄伟而又恢宏的中国古建筑吧!(来源:今日头条@最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