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疫情的放开并不是自我放弃约束,“健康快乐群”始终站在抗击疫情的前沿,坚守疫情防控的条条框框,尽量避免团队集体坐车外出,但每周六一次活动我们还是坚持着,坚持徒步以增加免疫能力来达到抗击疫情的目的。本文依据歙县志和当地人的采访及自己实地考察所写,内容基本属实。
12月10日周六“健康快乐群”在大华路12号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本次活动:徒步紫阳山,问鼎东南邹鲁。紫阳山位于歙县徽城镇西干山上,紫阳山山凹有一个紫阳观,是歙县文化的发源地,是传播程朱理学的起源地,始建于宋1024年,改紫阳山的许真君祠为道观,宋仁宗赵祯赐观名––紫阳观,朱熹父亲朱松和岳父祝确曾就读观中的紫阳书堂(据说朱熹的外婆在紫阳观村),朱熹也几度在这里授课,为纪念朱熹一等,宋1246年在城南(原水利局一带)建“紫阳书院”,宋理宗赵昀赐匾“紫阳书院”,后废,元朝又在城南改江东道院为紫阳书院(新安宾馆一带),而紫阳观几经朝代,几经修复,直到明1519年改紫阳观为紫阳书院,此时两个紫阳书院并存,后逐步辍教,清朝恢复教学,康熙帝为之题“学达性天”匾,乾隆帝题“道脉薪传”匾,后两个书院相继倒塌,到清1790年在户部尚书曹文植(歙县雄村人)的倡议下,在问政山脚下文公祠遗址上建古紫阳书院,古紫阳书院的牌坊还在,书院经修复基本保持原貌。东南邹鲁指春秋战国时期在东面和在南面的邹国和鲁国,孟子出生在邹国,孔子出生在鲁国,他们是儒家思想的鼻祖,这里指紫阳山是古徽州崇信儒学的起源,儒学思想到了程颢与程颐和朱熹时代达到了顶峰,由此而 形成的程朱理学深深地扎根在徽州的大地上,古徽州也被誉为东南邹鲁之邦。歙县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郡、州、路、府的所在地,它沉淀下来的人文地理岂是一下能尽详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徽州文化的发源地––紫阳山。
紫阳书院(问政山下)
古紫阳书院牌坊(问政山下)
紫阳山
清晨的太阳透着冬日的羞涩,朦胧之下的大地却异常的清新,我们跨出大华路12号,过古关桥、擦河西桥来到紫阳山下,几乎平视都能见顶的紫阳山,敦实中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过去通往书院的石板早就成为了他人房屋的基石,剩下的路已被水泥和泥代替,找不到一点的遗迹,古牌坊,古石马早已消失,偶尔路上露出的一两块敦实的麻石,才感觉得到书院的存在。路上的紫阳观村,一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依然坚守着紫阳观的传承,坚守在紫阳书院边,那千年的桂花树和书院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井向我们诉说着紫阳观曾经的辉煌,诉说着古徽州文化的灿烂。通往书院的石板路已被房屋侵占,我们只能沿务农的小径来到紫阳书院的遗址上,广阔的梯形平地,或已成为庄稼地,或已荒废在茅草中,无法找到只砖片瓦,也没有留下任何相片字画,只能根据史料和当地人的口述,想象紫阳书院的轮廓。看着消失的书院,看着后建的水塘,一个远古的记忆不知哪个时候再能重现,再见吧!紫阳书院。
千年的桂花树
紫阳书院遗址
紫阳书院的水井也被人为的隔离和粉饰
空旷的书院遗址
紫阳书院牌坊处仅存的麻石
什么样的格局打造什么样的人生,我是飞哥,歙县人文地理的活化石,本周六再见。
飞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