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南角,天安门广场南。
明、清北京内城的正门,俗称前门。城楼和箭楼分别创建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和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开始,将元大都南城墙向南移0.8公里,移至今前门东、西大街一线的位置上,永乐十九年完工。正门仍沿用元代正门名称丽正门。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增建箭楼和月墙、城濠、桥闸等,二年改丽正门为正阳门。四年竣工。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箭楼两度遭火灾。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城楼被八国联军烧毁,箭楼也于此时毁于火,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依原制修复,三十二年五月竣工。1915年拆除瓮城,对箭楼进行改建,添加上下马道、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遮阳,月墙断面上添加西洋式花饰,遂成今貌。正阳门城楼高42米,面阔7间,为灰筒瓦绿前边重檐重楼歇山顶三滴水式门楼。箭楼高38米,瓦顶形式及开间数同城楼,东西南三面墙上及檐间开箭窗共94个,北面出抱厦5间;城楼及箭楼下面的城台正中,都开一座拱券形城门洞。1949年2月3日在此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1952年对城楼进行加固,以后又进行过多次局部维修;1976年对箭楼进行大修;1977年对城楼进行全面维修。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