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外科手术,生与死仅在几分钟之间。
1975年的宁德,能做这么复杂手术的外科医生屈指可数,能在术后最大程度避免肿瘤再次复发的医生更是寥寥无几,但对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退休老专家吴建光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在手术台上奋战了五十多年的吴建光语重心长说道,“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完成我一生的梦想,这是我考入医校第一天就了然的使命。”
身为医者,肩负生死。小时候,吴建光目睹了双颈淋巴结肿大的母亲因庸医误诊误治,过早离开人世,悲愤不已的少年立下行医救人的目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步履不停。
1975年,从业12年的吴建光已是省立医院外科肿瘤组的一把好手,有前辈的细心指导,加上自己孜孜求学,吴建光积累了丰富的手术经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把人体从头开到脚”。这样一位肿瘤外科的冉冉新星,在职业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刻,选择回到家乡,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意味着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当时的宁德市医院仅有综合病房50张床位,没有自来水,全院靠着院子里一口井水供水。到了冬天,值班医生裹着棉大衣发抖,手术医生里穿着棉背心操刀。初回闽东,吴建光心里也有过失落,但很快他便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轮班休息的时间,他便去医院后山爬山,有急诊了,护士长拿个大喇叭在院子里喊“吴医生,来病人了!”不管此时爬到半山腰还是站在山顶上,吴建光都会飞快拔腿就跑。后来,医院内大家再见到这个省里来的年轻医生在后山上飞奔的场景,也见怪不怪。
从零开始,意味着没有病人。彼时的宁德市医院建院不久,设施环境简陋,百姓对新医院的水平也有所疑虑。这让痴迷于做手术的吴建光十分“手痒”——一身本领却没了用武之地。在时任院长赵月娥的组织下,市医院组建了一支医疗服务队,医生们走遍闽东九个县市,进深山、上海岛、下基层,为老百姓义诊、会诊。吴建光随医疗队跋山涉水,哪里有病患他就去哪里,哪里有疑难手术他就出现在哪里。
“二院的医生,行啊!”一次次的义诊、会诊,一台台精妙的手术,最终将医院的名头打了出去,越来越多的患者来到医院就诊,吴建光也翻开职业生涯新篇章。
对于手术,吴建光的要求始终严谨。从业开始,他就有翻看手术记录并做笔记的习惯。在过去,医生的手术记录写得十分详实,在吴建光眼中,通过手术记录可以复刻手术过程中每一步精巧的环节,是十分宝贵的学习材料。来到市医院后,他将学习手术记录的要求也带入科室学习中。他始终相信,无惧尝试,不断学习,学科才能不断进步。
科室光靠一人可不行,要建立一支有实力的外科团队。为此,吴建光制定了一套人才培养机制,输送一批优秀人才前往国内、省内医院学习,奠定二级分科的基础;邀请省内专家会诊、手术,在“家门口”完成疑难杂症的诊疗,在专业领域发出了市医院外科的响亮声音……
随着人才梯队不断发展更新,市医院外科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并从单一学科,衍生为十九个亚专科的大学科。与此同时,外科团队也逐渐向着“高精尖”的医疗技术领域挺进,不断挑战各类高难度、高技术、高龄的病例。多年积累沉淀,市医院外科聚集了许多知名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逐渐引领着医院品牌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