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可沟通性:
传播视角下的上海人民广场研究》
钟怡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书籍简介
本书立足于建设可沟通城市的愿景,以可沟通性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分析空间变迁和媒介技术发展对上海人民广场的传播状况的影响和形塑,试图展现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媒介技术革命等多重浪潮下的上海人民广场的传播图景,进而挖掘城市空间、传播实践以及媒介技术之间的理论关系。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城市空间对建设可沟通城市的意义和作用机制,为推动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考。
作者简介
钟怡,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传播、新媒体研究等。
2005年,由一群父母自发组织的相亲角在今天已经成为上海人民广场的重要标签,每逢双休日,这块位于人民公园的空间总是熙熙攘攘,挤满了前来为子女相亲的父母。
社会学博士孙沛东将这种由父母代替子女在相亲角寻找结婚对象的新兴择偶模式称为“白发相亲”。
在实地观察中,相亲角中有各种形式的传播实践。首先,相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其次,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手机的使用在相亲角非常普遍,并对相亲活动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此外,在漫长的岁月里,相亲角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在与媒介的互动中,它的意义被不断地诠释和再诠释。
(作者供图)
作为媒介的相亲角,其媒介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最本质的功能是相亲过程中男女双方沟通的媒介:其次,相亲角也是相亲者的父母展开社会交往的媒介:最后,相亲角还承载了丰富的上海城市文化,是传播上海文化的媒介。
相亲空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亲指向的择偶、婚姻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相亲过程的外延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相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双方信息的交换、人与人的交往等都是传播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民公园相亲角承载着丰富的传播实践。在相亲角,前来为孩子相亲的父母将孩子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房产、户籍和择偶要求等个人信息打印出来,放置在地面上。并且,他们不时地向路过驻足阅读信息的人们发出邀请:“要不要聊聊看啦。”
相亲角中另一个随处可见的场景,就是站在一起热烈讨论的家长们。他们在一起互相为彼此介绍自己的子女和家庭情况。同时,他们通过交谈得以了解对方的性格、脾气和家庭环境,从而进一步对潜在的相亲对象进行筛选。
“
我跟其他家长见面的过程中,交流后就可以大致了解对方父母跟我们是不是合拍。有些时候孩子很不错的,学历、工作、相貌,但是对方家长的谈吐什么的如果跟我们不是很匹配,那也不是很合适。
受访者(男,51岁,上海人)
由此可见,在相亲过程中,相亲角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信息交换和社会互动的空间,是连接男女双方的重要媒介。
父母社会交往的空间
在访谈中,年轻的受访者普遍对相亲角的“相亲效率”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相亲角的成功率应该不高”,在相亲角相亲是“无法理解的”。
事实上,在相亲角为子女相亲的父母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
反正退休了,在家没事干么就过来看看咯,如果能成功么就最好,主要看缘分。
受访者(女,58岁,上海人)
孙沛东的研究指出,相亲角除了具有相亲的显功能,还具有一系列的潜功能,比如它也是“知青一代父母的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新途径”“交流日常生活信息的新平台”等。
她将相亲者的父母每周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来到人民公园的活动形容为一次“短途旅行”,在相亲角,“他们不但了解到与择偶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而且可以交流日常的生活信息,甚至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社会交往使这些“‘同病相怜’者通过倾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无助”。
相亲角不仅是一个相亲空间,也是一个父母辈展开社会交往的空间。在这一层面上,相亲角作为媒介的意义再次显现。
城市景观空间
正如前文提到的,相亲角已经成为人民广场的重要标签。事实上,相亲角不仅是人民广场的标签,对上海这座城市也具有重要的表征意义。
格尔茨提出“地方知识”的概念,用以指代地方化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解释的思维逻辑和认知手段。
在相亲角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知识,在“白发相亲者”为子女撰写的征婚告示中,“老上海”“黄浦”“静安”“内环”等各种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表述频频出现,无论其本身还是其背后的意蕴都极具地方性。
同时,“白发相亲者”长期在相亲角中展开的相亲实践也建构了一整套包括户籍、职业、房产、彩礼、生肖等在内的富有上海特色的地方婚姻知识系统。
此外,一些在相亲角中发生的交谈也充满上海的地方特色。例如,有人在闲聊中“嫌弃”一个外地来沪打工的年轻人:“你在老家有六套房有什么用啦,在上海一个阁楼都买不到”;还有人在得知对方是北京人之后说:“北京人还是可以的,北京是首都呀。不过我们上海更加有文化一点,上海是文化中心。”又如,在相亲角摆摊的婚姻中介也都以上海本地人为主,在他们的广告牌上,都称自己为“X阿姨”“×老师”,这与上海地方方言中对于“愿意管闲事”“愿意帮助别人”的人物形象极为相称。
这些称谓背后蕴含的地方知识赋予了这些婚姻中介以“热心”“可靠”“专业”的从业资本和宣传标签。
相亲角不仅是相亲媒介、父母一辈进行社会交往的媒介,同时还是表征和传播城市文化的媒介。事实上,在大众点评和B站上,不少网友认为相亲角是一个极具上海地方特色的城市景点。例如,B站网友“一枚闲置人类”以《up主必打卡的上海非著名景点一一人民公园相亲角》为题上传视频,可见其对相亲角作为城市媒介的意义的认同。
“
我到相亲角主要是想见识一下。不过到了那里之后,我真的是出乎意料,感觉就是什么都有。给我一种很开眼界的感觉,对上海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受访者(男,22岁,陕西人)
可以看到,相亲角以一种集实体空间的社会交往、实体空间的文化表征、媒介技术的实体空间嵌人以及多元媒介的空间建构等多维度的传播实践于一体的城市空间可沟通性。
具体而言,这种可沟通性主要作用于三个层面:
在微观层面,相亲角沟通了相亲双方及双方父母,并且在“白发相亲者”的空间实践中逐渐成为表征当代特殊婚姻现象的一个符号;
在中观层面,相亲角成为一个表征当代都市青年婚姻问题和两代人因不同婚姻观念引发的矛盾的符号,媒介通过对这一符号的阐释和再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为两代人创造了更多表达自我、达成和解的机会;
在宏观层面,相亲角成为人民广场乃至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要表征,具有突出的沟通人与城市的作用。
本文摘自《空间可沟通性:传播视角下的上海人民广场研究》,有删节
资料:复旦大学出版社
编辑: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