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秦邦宪(博古)诞辰115周年。11月6日, “秦邦宪(博古)诞辰11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高级顾问、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副主任葛千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徐建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严爱云,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忻平分别致辞。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秦邦宪的生平、思想,以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交流研讨。大家表示,党的历史是党性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在新时代,我们要学好党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精神,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秦邦宪(博古)的孙女秦红梳理了秦邦宪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时期的经历,通过史实研究,对学界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了澄清。比如,关于“博古”这个名字的含义。以往的学术研究中,常常认为“博古”的意思是“上帝”。“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正确的词根与‘燃烧’相关,而与‘上帝’无关,博古本意应当是表达自己‘宁愿生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之心。”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田玄回顾了秦邦宪(博古)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密切联系。上海是秦邦宪学习与工作的重要地方,在这里,他经历了从一名普通青年学生、党的普通工作者到党中央领导人的巨大变化。其间,他组织领导进步报刊和社团,参加中共领导的五卅运动等革命活动,加入中共组织投入中国大革命运动,并经中共组织和上海大学的选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山东省滨州学院、博古资料长编作者李继华作了《秦邦宪(博古)与上海大学》的主题发言。从1925年9月到1926年10月,博古在上海大学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其间,除了主编《无锡评论》,发表许多文章外,还经历了大革命的高潮,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加入了共产党组织,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王纪纲介绍了秦邦宪(博古)主持延安《解放日报》的办报历程,重点分析和阐述了《解放日报》如何贯彻党报的党性原则,客观总结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报宣传与办报实践的宝贵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意义。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徐光寿介绍了遵义会议前后博古思想发生的显著转变。遵义会议前,博古在政治上与王明是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代表,在军事上博古与李德是军事错误路线的代表,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危害。但是,经过中国革命战争残酷实践的严峻考验,尤其是经历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失利,至遵义会议前后,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铁的事实面前,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教育和帮助之下,博古在思想上发生了显著的转变。这些重要转变,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坚定深厚的党性修养。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人民出版社、福寿园国际集团主办,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上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研究中心、秦邦宪故居联合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
题图来源:笪曦 摄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