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我国新时期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明确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中,主要解决新市民、青年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近来,北京也快马加鞭推进保租房建设。今年4月,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规自委发布《北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导则(试行)》,旨在强化技术服务指导,鼓励开发建设单位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提高建设品质,树立行业标杆。
在此背景下,龙湖冠寓及合作方京投公司积极响应并参与,由龙湖旗下企业改建丰台区郭公庄中街18号院5号楼项目,落地龙湖冠寓北京郭公庄地铁站店,该项目成为《导则》发布后,全市第一个依据《导则》进行方案设计的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龙湖冠寓北京郭公庄地铁站店的实施落地,将《导则》所描绘的保租房蓝图,从图纸变成现实。
龙湖冠寓北京郭公庄地铁站店整体效果图
在业内看来,保租房想要有效兜住民生,需在建设、管理与服务等多维度上下功夫,政府激发“外脑”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营造舒适的行业环境,或将成为未来主流。
保租房精准对接城市安居新需求,龙湖冠寓造北京安居新“样本”
早在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94万套。
对于北京这样一座人口数量超2000万的特大城市来说,做好住房保障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十四五”期间,北京明确了将争取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达到40%,让新市民、青年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实现全市人民住有所居。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住建委、北京市规自委于今年4月发布了《北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导则(试行)》,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整体规划、配套设施、单体设计、室内装修等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对行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具体剖析可以发现,《导则》首次提出并明确了公寓型租赁住房的定义及建筑类型,具有鲜明的北京特色,也提供了更多的租房选择空间。在户型方面,《导则》要求保租房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在空间设置方面,《导则》提出项目应结合周边地区设施实际和不同租住人群需求,并兼顾全生命周期内的适应性,同时建议建设产业、居住、服务相融合的活力社区,倡导应用智能化技术,打造智慧社区。
这些要求应该说门槛并不低,但随着丰台区郭公庄中街18号院5号楼龙湖冠寓北京郭公庄地铁站店长租公寓项目的落地,对该《导则》进行了高标准的呈现。
该项目位于丰台区科技园区东区南侧、地铁9号线及房山站郭公庄站上盖,周边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是TOD模式长租公寓的典范。项目原先为闲置的商业办公,通过龙湖旗下北京庆冠寓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申报和改建,可为丰台区科技园区及周边提供约700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户型主要为20-40平方米的开间、一室一厅,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吻合。
龙湖冠寓北京郭公庄地铁站店实景图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也是《北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导则(试行)》(京建发〔2022〕105号)发布后全市第一个依据《导则》进行方案设计的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对此,市住建委给予了大力支持,列为贯彻落实《导则》的全市示范项目。
在有关部门看来,该项目既是对《导则》落地性的良好检验,也是对非居住建筑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标准流程的不断探索,更是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方案》的重要实践。对有效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意义凸显。
长租公寓肩负社会保障新责任,冠寓30版本全面升级,旨在为租客提供从“住”到“享”的全新租住生活体验,实现“真正的长租,想你所想”。
选择一个舒适的落脚地长住下去,是城市新青年融入城市的第一步,冠寓33%,大于6个月房源出租率958亿元,同比增长11%。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引导下,龙湖冠寓通过对不同形式存量闲置物业转化保租房项目模式的不断探索,持续扩充保租房供给渠道的同时,也为租赁住房领域、社会住房保障领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动能和示范。
编辑 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