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权
“环宣皆山也,山中蹊径不知其几百千,大多为鸟道羊肠,岭巘屹崪,樵夫牧子之所由与地方交通无舆焉”(民国宣平县知事陈邦彦《修复县城南北道路记》)。宣平地处浙南万山之中,境内山路崎岖,出行不能假舟车,全凭徒步,于是在古道边、山岭旁建有不少凉亭,以供行人驻足小憩,纳凉避雨。据民国二十三年《宣平县志》记载,全境有知名凉亭83座,而那些没被载入志书的无名凉亭或许还有更多。
据县志载,在这83座凉亭中,除两座由县知事责成下属募建,五座由寺、庵、祠捐建之外,其余均由当地乡民自行捐建或募建,而其中又有20座凉亭常年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其资费同样由乡民或捐或募。这些凉亭有独建的,如“三槐继善亭,在县南八里天井头背,王世仁建”;有合建的,如“双义亭,在县西十五里何洋岭头,咸丰五年何文满、叶宝成合建,文满助田三十把以为岁修之资”;有一人资助几个凉亭的,如邓志荣一人就分别为望远亭、王坑岭茶亭、金坑岭茶亭助田二亩、一亩六分和一亩,“以为施茶之资”;有寡妇建的,如“节义亭,在县北二十五里上江龙泉畈,光绪初节妇饶德荆妻郑氏捐赀独建,故以节义名亭”;还有祖孙三代接力建成的,如“留云亭,在县北十里包丰畈,嘉庆辛未年俞源俞林檀建,并置田七亩零,暑日煮茗以济行人。”而据宣平县训导张萦《留云亭碑记》载,包丰畈原有凉亭,久圮,“行旅病之”,年逾八旬的俞林檀于“辛未夏拟就斯亭遗址重建之,且广屋一座,并捐田亩为渴者乞浆水,计工未兴,疾革,嘱其子与孙等勉成己志。其秋,子与孙遂鸠工庀材,亭成,坚固可久……民间凉亭,多有率成于众力,独任其事者盖少,若俞君林檀之耄且死犹惓惓以济物为急,而贤子孙善述其志,其义与孝皆足风矣!”翻阅地方志书,透过这些对热心公益设施捐建者的文字记载,让人领略到了宣平古人行善积德、急人所难、造福他人、尊崇礼俗的古道热肠与淳朴民风。
曳岭头凉亭。
宣平凉亭,大多泥地土墙,木梁青瓦,显得极为简朴。它们或三面泥墙,一面朝路,依于路旁;或四面泥墙,两边通门,骑于路上。建筑面积大多只有二、三十平方米,靠墙立柱之间有石砌或木板的廊凳,可供人坐下歇脚。间或亦有广宇砖砌的,但为数极少。在所有凉亭中,最古老且规模最大的当属曳岭头凉亭,此亭坐落在宣平通往丽水的古道上,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集道观、佛堂、凉亭于一体,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仍有人住亭煮茶以施济行人,今已破败不堪。而宣平通往金华、武义、永康、缙云古道旁的新风雨洞凉亭,建筑材料与方式最为独特,它位于上周村大莱岗背南侧,建于光绪六年(1880),依山体先砌石拱顶,石板铺地,后覆土盖顶,与山体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石凉亭。这座凉亭历经140余年风雨,为无数人提供了方便与庇护,至今仍坚固如初,充分显示了古人的大智慧与大善心。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宣平凉亭还普遍存在。后来随着交通道路的开发,人们出门远行有摩托、小车代步,背树挑担有汽车、拖拉机运载,用不着中途歇息纳凉躲雨,凉亭逐渐荒废坍塌。但在我的记忆里有两座凉亭,印象特别深刻,不是因为它们的构建特别,而是由于它们的鬼怪故事和涂鸦文化。
一座是叶家田凉亭,我家西去十里路远,坐落在荒山野岭之中。初中毕业那年,我第一次跟随大人去离家二十里外的章五里大山里捡拾柴火,早上去的时候经过叶家田凉亭,大家没有停步,我也没有在意。在大山里捡拾了一个上午的干枯树枝,父亲给我捆了两小捆,我嫌少,要求再加些。父亲却说:“远路无轻担,你把这点挑到家就很好了。”
我挑着一担五十斤左右的干柴,开始觉得很轻松,但走了四、五里山路来到百步岭时,就觉得肩头越来越重。登上百步岭,已是满头大汗,肩头红肿,小腿也发酸,加上口渴,真想坐下来歇一会儿,但大人们说要到叶家田凉亭再歇力。
到达叶家田凉亭,我赶忙放下柴担,一屁股坐到凉亭内的廊凳上歇力。一阵凉风吹来,浑身舒服,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凉亭的好处。凉亭不大,大约二十平方米的面积,六根柱子分两边,三面泥墙,朝路边一面敞开着。左边中间柱子上,挂着一新一旧两双草鞋,我感到有点纳闷。父亲告诉我,这是好心人挂在那里的,怕有人半路草鞋破了,可以拿一双去应应急。靠里的那堵墙正中,有人用木炭写着几个并不漂亮的大字:“鬼王钟馗在此,百鬼退避三舍!”右边的墙上也有木炭写的几行小字,我走近一看,只见上面写着:“蓝天绿水青山,风景这边独好”“百年光阴似过客,片刻闲坐即神仙”。
上江眠牛山凉亭。
坐了片刻,有人去凉亭前面的路边喝山泉水。这里竟然有泉水!我都渴死了,就怪父亲不早告知。父亲却说,挑担爬岭之后要歇会才能喝水,否则对身体不好。他还告知,没有施茶的凉亭旁一般都有一眼泉水,如果没有,人们也会用毛竹水笕从近处把山坑水引过来,供人解渴。
我走到凉亭外,只见前方百米处有一座水库,碧波荡漾。山间林子里,有不知名的山鸟在轻歌曼唱。放眼远望,蔚蓝的天空下,群山如屏。山风吹来,惬意如神仙,顿觉凉亭里的那几句诗很应景。
喝完泉水,我们继续赶路。路上,父亲给我们讲起了“叶家田凉亭斗鬼”的故事:
某年腊月中旬,石柱源村(章五里还要进去十里路)有个屠夫去宣平城里办完年货,挑着年货急着往家赶,因为第二天还要帮人杀年猪。天黑时分,他走近叶家田凉亭,忽见月光下一道白色影子忽大忽小,在凉亭前窜进窜出,屠夫心里发毛:莫非遇上鬼了?他加快脚步,想闯过凉亭,却见那道白色影子鬼魅般闪到他前面,把他连人带年货扯进凉亭。屠夫被吓得着实不轻,但他毕竟是屠夫,胆子大,于是镇定下来直视鬼怪,只见它背对着他,身着白长袍,乱发披肩,阴气四溢。猛然,它转过头来,七窍流血如注。屠夫感到毛骨悚然,但既无退路,就壮着胆子说:“你吓不了我,我杀猪时一刀捅进去也不止你这点血。”鬼先是一愣,接着发出一阵桀桀怪笑,长袖一挥,它身边立马出现满地血淋淋的人头。屠夫已吓得两腿发软,但强装轻描淡写地说:“哈哈,我割下的猪头要比这多得多!”鬼大怒,突然口吐人言:“那你变个法术给我看看。”屠夫心想,也不知这东西是鬼还是拦路剪径的独脚盗?于是他心生一计,叫它转过身去,面墙而立,说他变法术需要一些时间,等他叫它转身才可转身。等它转身站好,他从年货担中拿出那串准备年初一开门用的五千响鞭炮,系在鬼的长发上,然后用火柴点上。鬼被这突如其来的震响吓得鬼哭狼嚎,带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落荒而逃……
父亲讲故事时,我想起凉亭里墙上“鬼王钟馗在此”云云那几个木炭大字,原来意有所指。父亲讲完后,其他大人也讲述了一些他们知道的凉亭鬼怪故事,有与鬼怪斗智斗勇的,有与鬼怪谈情说爱的,还有被鬼怪吓得半死的。就这样,一路上我听着“鬼话连篇”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把柴火挑到了家。
上周新风雨洞凉亭。
另一座叫新景源岭头凉亭。坐落在桃溪去大河源方向的机耕路旁,南离桃溪十五里,北去大河源五里。我上高中时,母校桃溪中学刚创办,我们每周两天的劳动课,基本是到大河源及以远的梧桐坑、竹叶坪等大山里为学校建校舍背木头。我们每次长途跋涉背木头,回程时就在新景源岭头凉亭驻足小憩,吹一会儿凉风,看看凉亭内的涂鸦文字,然后继续背上木头赶路。由于这凉亭在大路旁,过往行人很多,三面的泥墙上,留满了行人以木炭为笔的涂鸦,或赞美此处风景秀丽怡人,或感叹行旅劳累生活艰辛,或书写心中苦乐人生感悟,还有谜语字谜山货广告,以及十分露骨的色情描述和黄色段子等等。时间已过去四十多年,具体的内容已模糊不清,只有两首字谜诗记得特清楚:
其一
言对青山不是青,
大地之上坐两人。
三人骑牛牛没角,
草木丛中有一人。(打四字)
其二
水上游来一只鸡,
廿一下雨水平溪。
人王之间两只眼,
木在东边不在西。(打四字)
“其一”比较简单,我们不用三分钟时间就猜出来了,是“请坐奉茶”四字,反映的是一种待客之道和乡风礼俗。但“其二”的第一个字就把我们卡住了,我们坐在凉亭里冥思苦想十多分钟,脑子就是转不过弯来:鸡怎么能在水上游呢?于是,我们背上木头一边继续赶路,一边搜肠刮肚地猜谜底,后来猛然想到制谜者故意曲折隐晦地以“鸡”转换地支“酉”,终于恍然大悟,揭开“酒满金杯”四字谜底。不过,此时已到了子坑,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已背着木头走了五里的路,可见民俗文化的魅力之大。此谜不仅谜面语言简洁,构思巧妙,而且寄托着制谜者对生活的美好希冀。
凉亭,作为一种公益建筑,如今已基本荒废,且大多已破败倒塌。但作为一种体现乡风民俗的古老文化,已在人们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记忆,只是不知在后世还能传承多久多远?(本文图片由涂学文拍摄)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出版小说、散文、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