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8天,皮肤完成一次生长代谢。老废的角质自然谢去,新鲜的细胞生长、上移。但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代谢周期延缓,加上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使得皮肤表层油脂旺盛、角质堆积。
部分人会借助去角质产品来清除角质污垢,达到焕肤、亮肤目的。但这类深层清洁产品,成分上是否安全可靠呢?
2018年9月,香港《选择》对比了市面上热销的伊索、雅漾、欧缇丽、科颜氏、欧舒丹、倩碧、资生堂、Lush、悦木之源、资生堂、The body shop、Fresh、欧莱雅、茵芙莎、毛穴抚子、自然哲理、德美乐嘉等60款去角质产品,包括磨砂膏、磨砂面膜、焕肤套装、洁面粉和去角质啫喱等,从成分上分析其去角质原理,及可能含有的致敏成分。
成分表显示,伊索、贝佳斯、倩碧、悦木之源等7款产品使用了可致敏防腐剂MIT或CMIT/MIT混合物;资生堂、茵芙莎、毛穴抚子等9款含乙醇(酒精);另有29款产品含有不同种类的可致敏香料成分。
物理VS化学,你更喜欢哪种去角质产品?
沉积在表皮的老化角质,是使得肌肤暗淡、粗糙的元凶之一。要去除这些角质,在清洁产品中加入一些磨砂粒子,利用物理揉搓,就能很好地去除角质和污垢。
硅石、植物种子粉末、硅藻土、糖粒、海盐、微晶纤维素、塑料微珠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摩擦介质。这类磨砂粒子或研磨剂被称为物理性去角质成分,经常运用在磨砂膏、去角质啫喱等产品中。
这些年,部分含有化学性去角质成分的焕肤产品也较受欢迎。原理是通过化学成分分解角质,软化剂去除皮肤表面的角质细胞,这类成分主要有水杨酸、果酸、蛋白酶等。
水杨酸是一种脂溶性的有机酸,能深入到皮肤及毛孔的深层位置,有助改善不同阶段的暗疮问题,所以比较适合油性肤质和受暗疮问题困扰的人士选用。但水杨酸可能会引起红斑和皮肤干燥,频繁或长时间使用,可能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肌肤敏感。
果酸则是一种水溶性的有机酸,经常在各种“换肤”广告中出现,简单说,就是用高浓度的果酸进行角质剥离、脱落,加速皮肤表层细胞更新,从而改善肤色不均、暗哑等问题,实现“换肤”。高浓度的果酸刺激性较强,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灼热、刺痛。使用果酸后,皮肤也可能会对阳光、紫外线更加敏感。因此需做好防晒措施。
在测评的60款去角质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添加了物理性研磨粒子,如海盐、硅石等;化学性成分中,添加果酸的较多,主要是乙醇酸、乳酸、柠檬酸,其次是酒石酸、苹果酸;此外,也有小部分产品添加了水杨酸。这些成分中,有混搭使用,也有单独添加,不尽相同。
由于水杨酸、果酸可能引起的致敏作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分别对其使用浓度做了规限:水杨酸用在驻留类产品和淋洗类肤用产品中,浓度不得超过20015%)。
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认为,卡松以001%(含0.01%)时,必须在标签上予以标注。
检查这60款去角质产品发现,有29款添加了可致敏香料成分。其中贝佳斯、水芝澳、Sabon、资生堂、艾蜜塔等产品均标示含有BMHCA(铃芝醛)。BMHCA是人体已经确认的接触性致敏物,有引起皮肤过敏的可能。另一方面,这种物质在哺乳动物的致突变性测试中还没有足够的安全定论,因此,有说法认为,这种香料成分按现行用量,不管是驻留还是冲洗式化妆品都不算安全。
HICC(新铃芝醛)也是值得关注的致敏性香料之一。它是一种天然合成香料,也经常引致肌肤过敏。2018年1月,东盟化妆品委员会已经正式发布文件,禁止HICC在化妆品中使用。本期测评的60款产品中,艾蜜塔(Apivita)橄榄深层磨砂膏一款在成分表上标注含有该类成分。
相对来说,面膜/磨砂面膜比普通的去角质霜等产品,停留在肌肤上的时间更长,因此,建议敏感肌人士多留意以上致敏性较高的成分,如酒精、MIT、CMIT/MIT混合物、可致敏香料等。
去角质产品使用问答
Q :是不是人人都有必要去除角质?
A:并非如此。如果日常清洁、护理到位,肌肤光滑洁净,完全无需特地清除角质。即使是油性肌肤,每1到2周进行一次去角质处理即可。千万不可频密、长时间地使用去角质产品,以免破坏肌肤屏障,导致皮肤敏感、脆弱。
Q:我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去角质产品?
A:可根据自己的肤质状况、皮肤问题进行选择。首次使用应密切关注肌肤反应,以便做出停用或继续使用的决定。如果皮肤干燥、容易有过敏反应,相对来说,选用低浓度的化学性去角质成分会更理想,物理性去角质成分较易造成刺激,或令暗疮恶化。但如果脸上有伤口或正在发炎的暗疮,应避免使用去角质产品。
Q:去角质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A:进行去角质或焕肤护理程序后,建议尽快为皮肤做保湿护理。皮肤在去除角质后,可能较容易受阳光日晒影响,故此外出时必须作足够的防晒措施,涂抹可以同时抵御紫外线UVA和UVB的防晒乳霜,并且避免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