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渡(闽西籍红军抢渡的两处渡口:湖南道县南门和葫芦岩)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图为采访团记者在道县葫芦岩渡口采访

□记者 傅长盛 刘耿剑

通讯员 章宸睿 文/图

近日,采访团来到湖南省道县,参观了两处潇水河畔“红军渡”。一个是道县老城的南门渡,是1934年11月耿飚、杨成武率领的开路先锋红四团抢占的道县的渡口,一个是作为长征断后的红三十四师最后渡过的葫芦岩渡口。这两处渡口,八十五年之后,都在默默地诉说着红军闽西籍子弟兵的功勋。

1934年11月中旬,红军突破敌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桂边界潇水、湘水地区。11月12日,蒋介石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湘粤桂边“追剿”军总司令,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中央军、湘军、粤军、桂军,共26个师约30万兵力,合力围剿红军。

因此,中央红军必须尽快攻占道县,方能派出部队阻击敌人的“分进合击”,确保军委一、二纵队在道县渡口安全渡过潇水,奔袭湘江。为此,中革军委电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紧急占领道县。

道县,潇水穿城而过,自秦代建县以来,这里有数个渡口是官道的必经之路。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领受命令之后,把抢占道县的任务交给了耿飚、杨成武的红四团,急行二百里迅速挺进道县。11月18日凌晨,在占领了道县城南潇水河东岸的水南街后,杨成武发现平时横卧河中的浮桥已被破坏,对岸城墙上,敌军机枪封锁着渡口。

红四团在南门对面的水南村,挑选了十几个水性好的红军,攻城突击队进入战斗位置,工兵排长、工兵一班副班长和两名战士,由水南泅水渡河,并以火力掩护。途中一名战士中弹牺牲,其余三人在机枪火力掩护下游过对岸,占领桥头阵地。对岸敌人慑于红军的威势,弃城逃向蒋家岭。红四团请来群众帮忙架设浮桥,保证军委纵队和其他部队通过。

在位于道县南部的葫芦岩渡口,当地87岁高龄的邱声彪的父亲邱家儒就是85年前的船夫,当年见证了这一难忘时刻。邱声彪饱含深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情况:这是我父亲亲自参与的事情,那时候我很小,才一岁多,长大后父亲告诉我,我才知道这个故事。当时红军来求助我父亲,问道:“同志,你这个渡工有没有规定呀?”父亲回答说:“我没有规定,我就是从早到晚帮人渡河的。”随后,红军问清了渡船装载人数、摆渡往返时间。

在红军的动员下,邱家儒叫来了另外一只船和三个村民,两个人负责一只船,帮红军渡河,一趟就装80名红军,连续运了13趟,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将千余名红军成功摆渡。邱声彪说,红军临走时,将一个竹碗留给父亲作为纪念,父亲就把这只碗收下了,长期保留下来,现在还放在家里。红军最后离开时,还说了一声:“同志,我们要走了,谢谢你。”

大部队到达后,因为渡河人数众多,光有两只渡船还远远不够。当地村民还自发卸掉自家的门板、床铺板、棺材板……帮助红军架设起浮桥,架了一天一夜,大部队才得以迅速通过。通过后,红军花了两个小时把浮桥拆了,并将门板等归还给村民,并非常有礼貌地说:“谢谢,谢谢!”

据道县党史部门负责同志介绍,当时在葫芦岩渡过潇水的正是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这支后卫部队在道县葫芦岩节节阻击追兵后,行军到湘桂边界的蒋家岭,掩护中央红军在12月1日渡过湘江。

在红军主力部队通过葫芦岩渡口时,还有众多红军也在抢渡潇水,他们分布在道县的各个渡口——茶园渡、洲背渡……凭借着潇水这个天然屏障,红军部队形成一道长达100多公里的防线,将敌人阻击在潇水以东。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贵阳花果园(贵阳对花果园片区推行“片长制”“楼长制”管理)
下一篇:海丰路(新一期征收土地预公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