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动人心弦,受到众多旅游爱好者青睐。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呼伦贝尔的文旅产业同样面对重重挑战。市场主体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新形势下文旅产业如何调整发展路径?
春看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夏享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秋赏五彩斑斓的千顷层林,冬观气势磅礴的茫茫雪原……走进呼伦贝尔,四季皆可入画,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不少旅游爱好者的旅游首选地。
呼伦贝尔市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其旅游重要节点均为口岸城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为严重。对此,当地积极出台一系列有效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草原游”逆势升级。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38997亿元,过夜游人数18747亿元,一日游人数2025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过夜游人数和过夜游收入3项指标均居内蒙古首位。此外,一日游发展迅猛,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794%。
在困难与变化中,呼伦贝尔的旅游从业者们都做了些什么?是如何探索新形势下文旅产业发展路径的?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呼伦贝尔。
精耕深度体验旅游
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东北部,总面积约2545%;新设立旅行社29家,增长55万元,26家旅行社申报缓交质保金520万元,并计划发放4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
“我们还率先上线旅约宝分时预约系统,开发‘融易宝’等文旅惠民数字平台与数字化文旅产品,用数字化为呼伦贝尔文旅产业赋能。”臧著强说,呼伦贝尔市全力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实施重点文旅项目75个,同比增长14022亿元,同比增长201.6%。
多年从事旅游营销研究的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蒋玉华认为,呼伦贝尔市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但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尤其在疫情影响下,文旅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从供给端来看,文旅资源大量闲置、文旅企业资金回收困难;从需求端来看,人们的长距离旅游需求受压抑,但城郊游、乡村游、微度假等文旅产品丰富度不足,导致域内旅游实际接待能力较低。
蒋玉华建议,呼伦贝尔市要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大草原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保持原有定位前提下,构建“草原+”多样化、完整的旅游形象体系。呼伦贝尔市在发展草原旅游、森林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等方面具有优势,应深化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农旅、工旅、体旅、交旅等项目融合,实现“旅游+”全面提速;并依托独特文旅资源基础,着力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推动高端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呼伦贝尔市文旅将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守好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打好底子、创好牌子、做大盘子。”臧著强告诉记者,“首先是打好底子,全力推动文旅项目尽快建成达效,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通过项目建设支撑文旅产业提标提效;其次是创好牌子,发挥‘呼伦贝尔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的示范效益,同时擦亮‘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冬季英雄会’等金字招牌,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文化艺术之都,引领文旅产业全域全季全业发展;最后是做大盘子,继续采取务实举措暖企纾困,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同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呼伦贝尔文旅事业中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旅游总人数、总收入和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长。”(余健)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