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繁华闹市,亦在南京的隐秘角落。
安庆人用小碗,中碗,大碗,以及特大碗,安慰着南京人的心灵。
我有一个朋友,也就是外地人志伟。
他第一次来南京的时候,在寻找美食的半道上陷入了困惑。
说好的满大街鸭血粉丝呢,点解一眼望去全特么是安庆馄饨嘞?
没错,即便在苏果和鸭子店的面前,安庆馄饨也有信心自诩为南京街头的王者。
十朝都会,依壁雕凿,春夏秋冬,多大四啊。
安庆两个字,总是在南京市井烟火气升起之处——
发出温柔的光芒。
但首先要声明一下,安庆自古以来,绝不是馄饨的代名词。
当南京人提及安庆的时候,会将时光追溯到数百年前。
我在《江苏的前世今生》中提到过,康熙年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和安徽。
正如江苏是江宁和苏州的德比,安徽则是安庆和徽州的组合。
这里有一段小历史,那就是安徽布政使很长时间内驻江宁府,直到乾隆年间才回到安庆。
可谓难舍难分。
大历史汹涌澎湃,无法阻挡。
曾经的省会安庆,最终被霸都逆袭。
安和徽,徽州成了黄山。而安庆,时隔两世纪,带着馄饨回到了南京。
不仅皮薄肉多,也是穿越数百年之后,苏皖两地紧密联系的纽带,深厚友情的象征。
如果你问一个南京人:存不存在安徽料理?
南京人会坚定地告诉你:存在且只能是安庆馄饨。
但在这里还要声明一下。
在安庆,人们把馄饨叫水饺,著名的江(gan)毛水饺堪称安庆美食之光。
但南京并没有江毛的身影。
南京的第一碗安庆馄饨也已无法考证。
我们只知道,安庆馄饨在占领南京的过程中,必须有汪家馄饨的一席之地。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占领南京人的胃,首先要占领老城南。
1983年,安庆人汪成狮来到中华门外,从柴火馄饨摊起家,开启一碗馄饨的史诗。
现在,汪氏三子,用汪家两个字为南京代言。
当你路过集庆路,路过雨花台,路过安德门时候。
看到蓝底白字的“汪家馄饨”,仿佛就看到了安庆馄饨的灵魂。
汪家馄饨作为南京安庆派一个重要分支而存在。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一支,人们各说风云。
一千个南京人的胃里,有一千种安庆馄饨。
安庆馄饨,以随遇而安但又努力生活的态度,融入南京每一条街。
除了卖馄饨再卖一碗面条也行,招牌不想带安庆两个字也行。
甚至,没有招牌也行。
沿河村馄饨,不要说招牌,连个价格表都没有。
但并不妨碍寻味南湖的食客找上门来,加个水潽蛋心里美滋滋。
不想减肥的时候也可以加块大肉。
当然,大多数还是有招牌的。
在南京喝馄饨界,转龙巷安庆柴火馄饨曾惊艳苏皖,引无数潘西尽打卡。
△搬家前的安庆柴火馄饨 by@小飞718
柴火两个字,在漆黑灶台的衬托下,更显喝馄饨的仪式感。
搬到马道街,老板不忘把牌子一起带走。
那是南京仅存的柴火馄饨的记忆,堪比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管是名声在外的汪家馄饨,深藏功与名的沿河村馄饨,还是不忘初心的柴火馄饨。
以各种形态融入南京,就是安庆馄饨的精髓。
尚书巷安庆王记馄饨锅贴,选择与锅贴搭配,并怀有一颗百年老店的心。
新街口金陵杨家馄饨,打着金陵的名号,藏着安庆的味道,油渣极受欢迎。
雨花新村五村馄饨,专注馄饨绝不分心,甚至连水潽蛋的选项都没有。
……
享用一碗安庆馄饨,没有特别的规矩。
小碗,中碗,大碗,特大碗,明明白白。
老板不会指着小碗告诉你,这实际上是中碗。
在内部配置上,除了颇有嚼劲的馅,虾米和榨菜也是精华。
当然,在很多安庆馄饨店,你还可以加鸭血,加鸡腿,加大肉……
如果一定要问,安庆馄饨何以征服南京。
应该是,你在南京奔波忙碌时,走进一家安庆馄饨聊以饱腹,却总能尝出生活中美好的滋味。
以及,沉醉于抚慰南京人灵魂的一勺辣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