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堆集(48年双堆集一战黄维全军覆没,邓小平晚年却遗憾:增大了华野负担)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前言

图|刘伯承与邓小平

淮海战役整体分三个部分,第一阶段华野与黄百韬兵团的作战,第二阶段中野对黄维兵团的作战,第三阶段华野对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而在整个战役中,最艰难的无疑数第二阶段,中野对黄维兵团的作战,邓小平的女儿毛毛(邓蓉)回忆称:

父亲曾不止一次向他们讲过,黄维兵团确实很难打,他们在双堆集的防御工事都是用坦克、装甲车、汽车成排做成的……

黄维兵团——淮海战役的搅局者

1948年9月,济南战役国民党军失利后,徐州剿总随即开始收缩兵力。

当时的国民党徐州剿总集结了4个兵团、4个绥靖区的兵力,总计约60万人,收缩至津浦、陇海铁路两条铁路线,采取一点两线的守势。

可以看到的是,淮海战役之前,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并不属于徐州剿总,而是隶属于华中剿总,而华中剿总司令是白崇禧。

济南战役我军获得胜利以后,华野随即考虑下一阶段的部署,当时粟裕提出的战略部署是,部队南下歼灭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的国民党军,实际上根据国民党军军事部署来看,主要针对的是黄百韬兵团以及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

与此同时,中野为了配合淮海战役,发起对郑州、开封的进攻,以牵制孙元良兵团。

也就是后来所俗称的“小淮海战役”。

这一计划也比较符合中共中央“歼敌于北”的思想。

不过战役一开始,整个局势便对我军空前有利。

图|粟裕

中野毫不费力地拿下了郑州、开封,进入了徐州战场,使得国民党军产生忧虑,担心中野与华野会合后,造成战略上的被动,

尽管当时国民党军提出了两种战略模式,要么沿津浦、陇海铁路沿线布防,要么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可在刘峙无能的指挥下,国民党军还来不及完成收缩至津浦、陇海铁路,就不得不转变战略态势,华野五十万大军已经南下,国民党军前线整个布置,处于被我军分割包围的态势。

为增加徐蚌地区的优势,蒋介石抽调了辽沈战役后,撤至葫芦岛的39军、54军至蚌埠,并抽调隶属于华中剿总的黄维之第十二兵团,进入淮海战场。

黄百韬因为要等海州第九绥靖区的44军归建,在原地停留了两天,而为了增强黄百韬兵团的实力,原隶属于徐州剿总直辖的中央军嫡系100军,也划归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6日,华野发起对黄百韬兵团的作战。

也就在同时,黄维兵团在驻马店接到蒋介石命令,经蒙城、宿县至徐州,驰援徐蚌战场,国民党军这时总兵力已猛增至七十万。

毫无疑问,黄维兵团是一个搅局者。

黄维兵团8日从驻马店出发,走了一周的时间,才于18日赶到蒙城,可当时黄百韬兵团已经在几天之前,就被华野包围在碾庄了。

蒋介石听说后,立即下令,黄维兵团迅速向徐州靠拢,驰援黄百韬兵团。

图|蒋介石

本来黄维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线,大军一路行军,走到蒙城的时候,就已经遭到我军的强烈阻击,黄维决心依托于蒙城,构筑工事,囤积粮食弹药,然后看准目标再打下去,可蒋介石的命令,他又不能不听,于是只好放弃蒙城北上到宿县。

而当时宿县,已经为中野大军所占据。

宿县是兵家要地,位于津浦铁路中段,当意识到宿县的战略地位时,毛主席于11月9日至14日,连续数封电报,要求中野4个纵队,攻占宿县。至16日凌晨3时,中野攻占宿县。

而黄维兵团想要北上至宿县,就必须要与中野交手,双方战事一触即发。

为了重新夺回宿县,蒋介石下令,将李延年、刘汝明两个绥靖区改为两个兵团,会同黄维兵团一起重占宿县。

黄维兵团的实力

事实上如果没有黄维兵团,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目标,很有可能转向驰援黄百韬兵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

不过想邱清泉、李弥兵团,实际上并不是很容易。

整个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宋时轮指挥三个纵队,在徐东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

本来按照粟裕的计划是,抽调徐州东南的苏北兵团4个纵队,趁隙插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与徐州之间,隔断他们与徐州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割包围。没想到的是半途中行至潘塘,遭遇到国民党军74军,这支隶属于邱兵团的部队,企图以同样的方式,企图偷袭我军侧后方时,与同样绕行而来的苏北兵团与短兵相接,双方打成僵局。

鉴于这种情况,粟裕命令苏北兵团主动后撤,邱、李兵团自以为得计,上报徐州剿总,谎称潘塘大捷。

尽管这种赢了战争,却输了战略“潘塘大捷”后来基本上成了个笑话,但华野也没能实现抓住邱、李两兵团,等潘塘之战结束后,粟裕下令对黄百韬兵团发动总攻,并全歼敌军后,邱、李两兵团驰援也就没有了意义,开始向徐州收缩。

虽然没有吸住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但黄维兵团北上宿县,却是一头扎进了中野的怀抱里。

图|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经过要图

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本该配合黄维兵团一起行动,向宿县挺进,但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惧怕被我军全歼,谁也不肯先行一步向前,导致了黄维兵团位置突出。对于我军而言,形势上是极为有利的。

可仅仅凭借中野,想要吃下黄维兵团是不太容易的。

一个最重要的衡量点,是双方军事实力的不对等。

黄维兵团是以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为主建立起来的一支机动兵团,其强大的实力,在当时整个国民党军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下辖除了十八军以外,还有脱胎于十八军组建起来的第十军(抽调十八军官兵重建的)、十四军(前任军长罗广文是陈诚嫡系,十四军也是属于土木系),唯独不属于这一派系的是吴绍周的85军。

另外配属十二兵团的还有第四快速纵队,下辖两个步兵团,一个坦克营、一个炮兵营,是一支摩托化部队。

如果非要拎出一支部队比较的话,只有东北战场上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可以一比,廖耀湘的第九兵团,下辖五大主力的新一军、新六军。

可打廖耀湘兵团,东野是什么实力,现在对付黄维兵团,中野又是什么实力。

据邓小平回忆:

“从大别山出来后,中野就被削弱了。中野的武器本来就差,一些重武器在过黄泛区的时候还丢掉了。后来中野还把陈赓分了出去,剩下的四个纵队每个纵队只有两个旅,战斗力严重削弱。”

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回忆父亲时也曾提到:

“淮海战役主要还是华东野战军打的。我们中野武器装备差,兵力少,打黄维时是瘦狗拉硬屎,幸亏有粟裕派来部队及时支持,否则我们中野打光了也打不下来。”

图|王近山将军

装备究竟有多差?实际上当时中野总共有7个纵队,其中进入大别山的分别是1、2、3、6纵,以上4个纵队,在淮海战役前均不满两万人。

以稍好的王近山的6纵为例,当时6纵下辖3个旅6个团,总计兵力只有1.4万余人,装备一样损失很严重,战前刘伯承评价6纵,元气与战力尚能保持。

而诸如中野主力3纵,依据精准的数据统计:

3纵在淮海战役前总计兵力1.7万余人,拥有步枪4808支、轻机枪349挺、重机枪58挺、冲锋枪176支、短枪544支、信号枪6支、山炮7门、火箭筒6支、化学炮1门、迫击炮22门、60炮18门、小炮56门、掷弹筒18具。其中大部分火炮平均每门炮弹为10-30发,步枪弹药平均每支不足50发,轻机枪每挺配弹不足500发。

还不如当时东北野战军一个主力师的装备。

战力稍好的,也就只有没有参加过挺进大别山的4纵、9纵,其中4纵兵员在淮海战役前有3万余人,9纵有两万余人,而且人员与装备都比较充实。

据《李达军事文选》记载,中野的火力配备为

“2门野炮,42门山炮,4门战防炮,迫击炮207门,每炮几发炮弹,步马枪弹不足一个基数”。

而黄维兵团呢?

“24辆坦克 ,44门榴弹炮,32门野炮,山炮47门,战防炮40门,迫击炮(60以上口径)847门 。大小汽车500辆。”

图|陈康

据参加过淮海战役的二野13军副军长陈康回忆: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时,已经是11月份,北方天气的11月份气候已经是格外寒冷,由于投入作战准备不足,中野甚至来不及配备棉衣,当就此事请示前委书记邓小平时,邓小平却向他们下达了这样的指示:

“没有被服,就发扑克,打打扑克就不冷了!”

尽管体现了邓小平幽默风趣,举重若轻的风格,但也可见中野在淮海战役时的困难。

瘦狗拉硬屎——中野啃下了黄维兵团

1948年10月27日,中野自郑州进入徐蚌地区。

一开始计划的“小淮海战役”,自中野进入徐蚌地区以后,已经演变成中野与华野配合作战的“大淮海战役”,总计兵力达到了60万,粟裕发报中央请示,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两位首长陈毅、邓小平,分别代表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负责协调双方的配合。

10月28日,毛主席复电:“整个战役受陈邓统一指挥。”

到11月16日,中野解放了宿县,切断了津浦路,淮海战役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解决华东、中原的战事,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

这时的华野已经将黄百韬兵团包围在碾庄。

图|淮海战役总前委合影(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11月18日,黄维兵团渡过涡河抵达蒙城,在蒙城构筑共事,囤积粮草,准备稳扎稳打,由于黄百韬兵团被围,蒋介石下令,黄维兵团迅速向宿县挺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

11月21日,黄维兵团渡过到达南坪集并渡过浍河。

中野四纵承担了对黄维兵团的阻击,双方指挥官分别是黄埔一期毕业的黄维与陈赓,双方在南坪集一线交火。

为了便于指挥全军,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机构迁移到了位于浍河北岸的宿县小李家村,对于中野来说,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也就是在总前委转移驻地的同时,黄维兵团也于当天猛攻南坪集,与四纵鏖战了一天一夜,四纵武器装备,人员以及实力,在中野中均属于很强的水平,因此负担了最艰巨的诱敌任务,而黄维意识到自己孤军深入以后,也急于打通南坪集度过浍河,与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会合。

可让黄维想不到的是,刘汝明、李延年兵团因为担心被我军合围,滞留原地,始终不肯向前。

这样一来,等到天黑以后,四纵主动撤离南坪集一线阵地后撤,黄维兵团度过浍河以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掉入包围圈之中。

中原野战军1纵、2纵、3纵、6纵、11纵、陕南12旅已经分别抵达至郭家集、白沙集、孙町集、曹市集、胡沟集,形成袋状阵地。

黄维渡过浍河以后,才发现两翼我军正在包抄。

图|双堆集战役

11月24日凌晨,黄维下令,渡过浍河的部队立即撤回南坪集。

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在当晚黄维召集的军事会议上指出,部队全军应向东南方向固镇转移,只要占领了固镇,那么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进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退也可以至蚌埠。

黄维这时不敢擅自改变蒋介石下达的命令,考虑了一天,才在当晚决定向固镇转移。

也就是思考了这一天的时间,局势便慢慢倾向中野。

11月25日下午4时,黄维兵团才出发走了几个小时,将将到双堆集,因为当地没有公路,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军,于是只好在双堆集驻扎。

就在这时,四面响起了枪声,黄维兵团已遭到中野主力四面合围。

黄维兵团被围以后,国民党军在徐州地区的布置完全被打乱,徐州东线完全暴露,在解决了黄百韬兵团后,华野几十万大军向徐州逼近。蒋介石慌忙下令,徐州的3个兵团撤离徐州,往江南撤退,让徐州剿总刘峙亲自坐镇蚌埠,指挥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向双堆集进军,解救黄维脱困。

图|电影《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行进

刘汝明、李延年依旧不肯出力,导致救援十分缓慢。

黄百韬兵团被围时,尚有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去搭救,另外还有黄维兵团全力向宿县猛扑,可轮到黄维兵团被围,此刻国民党军却无一支部队敢于上前,对黄维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即便如此,中野缺乏攻坚的重武器,合围黄维十分吃力,受华野围攻黄百韬兵团的经验影响,不得已而采取土工作业的方式,逐步蚕食黄维兵团的阵地。

在淮海战役整个第二阶段,邓小平主动承担了作战指挥的任务,每天守在作战室直至深夜,甚至还吩咐将电话线拉长,有动静就到院子里去接,据时任作战科科长的张生华回忆:

“邓小平对作战科的同志们说:‘我比两位司令员小几岁,身体也比他们好些,一般的事情我来负责,重大问题再同时报刘、陈、邓。’”

图|大批俘虏被押出双堆集战场

至于对黄维兵团,刘伯承、邓小平一开始估计,两三天内就可以解决战斗,但没有想到的是,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中野少量的炮火力量,根本无法压制黄维兵团,一直到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末期,黄维兵团在面临武器弹药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依旧能够集中几个团的兵力,在飞机轰炸的配合下,持续性的顽抗。

就连蒋介石也认为,以黄维兵团的实力,足以做到死守。

可在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斗争的情况下,十二兵团一开始就有裂隙,兵团司令的人选也是考虑平衡派系的黄维,而不是胡琏、罗广文。配属的四个军中,85军不是土木系,军长何绍周背后的靠山是何应钦,对这个军,黄维一开始就不是很信任。等到被合围以后,85军最先崩溃,下辖两个师中110师在地下党廖运周的策动下起义。23师看到隔壁大王庄血战后,心惊肉跳,于是在战场上直接选择放下武器投诚。

尽管如此,中野独自啃下黄维兵团,依旧是吃力,不得已请示华野调动了3个纵队紧急驰援,经过协商后,南县集团指挥王近山让出部分阵地,并将指挥权统一交由华野的陈士渠。

激战至12月16日,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兵团司令黄维本人也被俘。

据张爱萍将军回忆,华野配合中野拿下黄维兵团后,一部分将领滋生居功自傲的想法,言语间多有友军部队不如自己。

图|淮海战役中被俘的黄维与所部官兵

陈毅听闻此事后大怒,立即召集会议狠批:

“你们得意个屁!中野当初挺进大别山,把重火器都扔了,攻坚能力因此才削弱了。如果没有中野当初牵制住敌人,我们能打得那么顺吗?”

“你们打了几个胜仗,缴获了几件呢子军装,拿了几把汤姆式,就开始了不起了?就开始耀武扬威?就你们,进了上海滩会用冲水马桶吗?一群土豹子!”

老帅一怒,让这些功勋赫赫的战将一个个低头认错,羞愧不已。

尽管中野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邓小平晚年仍自责,认为自己加重了友军的负担。

“战后各纵队一致感觉中野不充实,以不能独歼黄维,增加华野过大负担为憾……”

邓蓉回忆父亲时,也曾坦言:父亲时为劳动兄弟部队而赶到不安。

不过啃下黄维兵团,不仅仅是对淮海战役,就是从整个解放战争来看,也是很难得的,中野凭借劣势的武器装备,劣势的兵力,啃下了蒋介石国民党军最大的一个战略机动兵团。

图|黄维晚年

据说黄维中野3纵7旅特务营俘获以后,3纵副司令员刘昌毅战后请他吃饭,席间黄维对他说:“至此贵军可以一路南下,打过长江去了。”

刘昌毅好奇的问了一句:“为什么?”

“能打败我,在江南国军中便再无对手了!”

事实上中野啃下黄维兵团后,清扫了淮海战场,缴获的武器装备极大的充实了自身,随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过长江,中野横扫西南,确实是如同摧枯拉朽。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熬八年
下一篇:忻州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