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阳镇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崞阳镇是崞县的旧县城,今天,古老的城墙十不存一,但是城中有城,城廓相连的格局依稀可见。高大雄伟的景明门是崞阳现存唯一完好的明代城门。走进城去,现存的古城墙、文庙、吉祥寺、普济桥、关帝庙等历史遗存非常丰富。

  崞阳普济桥俗名南桥,横跨在原平市城北20 公里的崞阳镇南门外的河流上。创建于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 年),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时期的石桥雄姿和瑰丽艺术。

  普济桥全长30 米,跨度8 米,券高7 米,券口边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中间雕有石狮头,其余均匀分部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组画16 幅,小券口边上雕有蛟龙出水及九阵图案。浮雕古朴典雅,寓意深远,造型优美,精巧别致。桥整体呈马鞍型,桥面通铺石板,普济桥的建筑结构与赵州桥相仿,远望普济桥,五道券眉错落有致、庄重古朴、建造奇特。

  崞阳明代古城门及城墙最早记载为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 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 年)崞阳始建城池,用砖石砌筑,明崇祯七年修筑四座城门,至今南门景明门和北门宁远门保持着挺拔的雄姿。尤其是南门的景明二字依稀可见,站在城门上,俯瞰城市景色,城内老建筑比比皆是,这里当年有繁华的集市,每天车水马龙,拥有号称十里的商铺。

  在城门下,有一个卖碗托的小摊,听说是崞阳最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把碗托用专用的擦子擦成条状放在大瓷碗里,再佐以蒜泥,陈醋,坐在城门下吃一碗香喷喷的碗托,早已是崞阳人多年的习惯了。

  参观崞阳的城隍庙,已感觉不到他的大气,不过从门前的围栏上雕刻的双面浮雕上看,说明当年营造此庙还是下了些功夫的。

  崞阳文庙,这座号称晋北第二大的文庙,虽然年久失修,但残缺不全的大殿还顽强的屹立在空旷的打谷场上。殿前的三颗粗壮繁茂的柏树,见证了文庙悠久的历史。

  崞阳文庙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只留下中轴线上的大成殿、戟门、泮池、棂星门、影壁等,依然显现着斗拱飞檐,灵动飘逸的特色。

  崞阳文庙的泮池形状呈半圆形元宝状,四周筑有石栏杆,并有望柱22 根,中置石桥,将其分为两部分。石桥为拱形,下设两个桥孔。泮池前方原雕有两个石狮头,水从狮子嘴注入池内,是文庙内一处重要的景观。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现存的大成殿是元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大殿前后置廊,屋顶为歇山顶,琉璃瓦覆顶,分别用黄、绿、蓝、白4 色装饰。莲菊形斗拱层密叠涩,飞檐如鹏鸟展翅,灵动而不失厚重。大成殿前,建有宽敞的露台,主要是让人在上面表演歌舞技艺或是陈列贡品。

  在崞阳文庙我们没有见到正门,因为文庙根本就没有正门,根据传统,文庙的正门应建在正南方,然而文庙修建之初,建设的是影壁,等待状元来开正门。

  自古读书人,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影壁上有直径一米左右的砖雕艺术品,雕刻内容即是鲤鱼跃龙门,其笔法简练,线条流畅,保存完好。

  据碑记记载,崞阳镇东关的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关公殿为三间正房,前有廊子,有砖铺平台,四周有石质栏杆,栏杆石板上有图案,为清咸丰元年重修。山门额匾上书“关帝庙”,门前有照壁一座,照壁造型图案特异,颇有异域风格。

  崞阳吉祥寺原来叫泰山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大殿建于明成化年间,四柱三间,直曲翘角歇山顶,屋脊雕花,两端有兽首,殿前筑有宽阔的月台,青砖铺地,石栏杆、石栏板相围,中间筑有石条石阶。前后厅连接紧凑,浑然一体,其造型精妙独特、洒脱灵逸。

  走进崞阳古城,穿过悠长的城门古道,不知不觉,一千七百多年的厚重与沧桑涌上心头,倘若我们把崞阳古城的大门再一次打开仍然会被这样一个充满千种生灵、万般神韵的艺术殿堂所震撼。它凝结着追求与失落、交织着欢乐与痛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它为我们开阔了一个无限的视野,它也给了我们一个多彩的世界……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雨花斋是个什么组织(雨花斋简介)-
下一篇:安康特产(陕西安康特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