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塔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塔基为须弥座,全部塔身为八棱形状,二层南向塔门刻有“崇文宝塔”四个字。
底层每边九米,周围共计72米,每层各有四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
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门四龛,龛中置或坐或立、形态各异、造型生动的石刻佛像。
塔内有砖砌台阶,可曲折而上直至塔顶。每檐角挂有风铃,在晨曦月夜之时,风铃悠扬,远播四方,更为古塔增添了几分悠远深邃的历史神韵。
最高层周围筑有城堡式城垛,当天气晴朗时,游人们可凭垛远眺,巡视八方,可远望八水绕长安、骊山晚照之盛景,也可观“浮图杳蔼入青云,渭水泾流远近分。”的景色,领略成语中“泾渭分明”的真切意境,还可领略“久裂不用柱,谁复东南造。削顶刺碧空,迷离云作帽。呼吸风雨声,环曲独龙道。十里长安城,缩来只一隅。下视苍苍色,可畏亦可悼”的诗画意境。
中国自古有塔高七级为高,大塔可供大佛,而大佛者,大功德者也一说。崇文塔,层级十三,高近三百尺,可谓大矣,以三县学童向学而建,其功德可谓大矣。崇文塔因其高度独冠中国,所以与古朴雄浑的大雁塔、年代久远的嵩岳塔、以镇压钱塘为名的六和塔、以三塔和一出名的千寻塔齐名,成为中国古塔中的佼佼者。
崇文,文之所传,源远流长。当年的崇文塔以向学为名,一为融合,一为传继,它如同大唐王朝在长安城内兴建大雁塔为名僧玄奘的藏经译经弘扬佛法提供场所一样,泾阳、三原、高陵三县所建崇文塔,也肩负着崇高的文化使命。中国自古学子有登塔赋诗喻志的文化传统,遥想当年,有多少金榜题名的学子登塔挥毫提诗于高塔,抒发着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和凌云壮志。300多年来,又有多少青年学子,登临其上,俯瞰关中壮丽山河,并在塔中留下的文字上感悟先贤谆谆向学的教导,许下自己心中的理想志愿。如今我们仿佛依稀还能听到古今文人学子,登塔赋诗,畅谈古今的朗朗笑声,也仿佛看到那些从塔下走过,走出去的鸿儒大家的伟岸的身影。
崇文塔,矗立三百多年,它那清脆悦耳悠扬的风铃声,正在把古人向学求进,以及数百年莘莘学子不甘人后的精神远播四方,续写未来。
自崇文塔修建以后,泾阳、三原、高陵这数百年来走出去了无数的的文化名人。孙冉,清代诗人,撰写天下第一长联,至今仍挂于昆明滇池之畔的大观公园内;茹欲立,曾任南京政府审计部长,精于书法,专攻魏碑,后攻楷书,功力深厚;贺瑞麟,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关中三学正”之一。此外,由三原县书院中走出的水利科学家李仪祉、文化艺术家范紫东、建国初期教育部长张奚若等,更成为我国近代历史上各自领域中的精英。国民党元老、当代草圣于右任生于三原人,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钱钟书的恩师著名红学家、文学家吴宓就是泾阳安吴堡吴氏家族人,也就是陕商奇女子周颖的侄子。
一个个泰斗级的大师名人,一位位历史文化泰斗,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感召力,让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在这个崇文尚学的地方,从过去到今天依然散发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光彩,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从中吸收到闪耀着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
崇文塔,一座为鼓励学童向学而建的古塔,它不仅寄托着中国千百年多少老百姓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也在向世人传承着一种文化价值观,它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这民族前行的航向,它更是用它矗立数百年的巍峨身躯,向世人昭示着一种永恒不变的理想信念,并将它所弘扬的文化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血脉里。
中国自古就是按照士、农、工、商将人划分为四等,将士农列于工商之上,其实就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管子·小匡》中就有“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一说。虽然战国时,以工商致富者大批出现,凭借财钱并进入仕途大有人在,他们的代表人物当数吕不韦了,公元前年267年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国王孙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遂予重金资助并西入咸阳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嫡嗣。后子楚与吕不韦逃归秦国。安国君继立为孝文王子楚遂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他不仅凭借雄厚的财富助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上位,赢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可谓权倾朝野,并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先河。
但自秦汉之后,历代王朝在法律上明确了商人为末,禁止商人仕进的规定。朱元璋甚至规定商贾之家,只许穿布,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也不许穿细纱,因此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指引下,重教、重农、抑商,就成为中国千百年主流文化价值。清·董含《三冈识略》曾经这样写道:“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这种崇文、重农、以上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历史走向,并成为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但世风日下,人性逐利的本性并没有因为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倡导而收敛,因此清·董含在《三冈识略》并进一步说道:“今人崇尚财货,见有拥厚赀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趾高气扬,傲然自得。”这位先哲似乎早在300多年前就洞察和预见到了今人的道德堕落,对那些逐利附富的人性进行了超时代的揭示和批判。在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社会阶层中,富二代、星二代虽位列红二代、官二代之后,但却位列士农之上,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彻底颠覆。
目前宝塔四周以景观围墙相隔,环塔一周,遍植树木花草,其间又有各类表现农耕文化和读书励志的文化雕塑相衬,绿树掩映,修竹摇曳,草绿花红,营造出浓厚、古朴的文化气息。
今天,我们站在这三百年前为鼓励学童向学而建的古塔之下,那些与古塔陪衬的农耕文化、向学励志的古训雕塑,其实就是在跨时代的呼唤传统的回归,在用历史文化的感召力矫正和感化那些在人生价值观上迷失的人们,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建造的向学的文庙古塔的存在和得到保护,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得到弘扬,才是这些古迹存在的真正意义所在。
带着这样的悠悠思古之幽情,原本想登高饱览塔下的田园风光和远方泾河、渭河汇流处“泾渭分明,泾清渭浊”以及远眺华岳、骊山的壮丽美景,也想在此感悟一下文塔的人文气息,也由于天气原因而作罢。
游历与此,我们在感佩于古时文人墨客那神来之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之外,更多的是为我们民族那种崇学向上的民族精神所感慨,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崇文向学的精神,中华民族的文明才得以传承,也正因为有了这浓浓的文气,泾阳才成为八百里秦川农耕文明的源头。
(初稿于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