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岭鼓寨非古寨,荔浦侗人即峒人
——桂林山水情之九
2019年4月25日上午,我们从阳朔县去荔浦市,游览马岭镇的“马岭鼓寨”。有资料说,马岭镇的山形似“五马恋槽”,故名马岭。
马岭鼓寨依山而建,猜测这座小山应该和“五马”相关,不然名字中不会有“马岭”,至于是哪座山峰,当时没问,现在就查不出来了。
马岭鼓寨是新开发的旅游项目,引进于2015年,2016年4月试营业。马岭镇原来依托旧村寨“小青山村”搞的旅游项目叫了“银龙古寨”,马岭鼓寨项目虽然号称“原生态民族古寨景区”,但毕竟是新建的,没敢叫“古寨”,就用了谐音,叫“鼓寨”。当然,这是我猜的,也可能与这个项目定位于仿“侗族古寨”有关。
一般认为,侗族的文化三宝是鼓楼、风雨桥(也叫花桥)、侗族大歌,这个新项目也建了鼓楼,叫个“鼓寨”也算勉强说得过去。
侗族人,历史曾被称为“峒人”、“洞人”。他们住的地方多山,山中又多有岩洞,我便以为他们住在山洞中。这种印象可能来自《三国演义》。孟获请来助阵的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有叫“洞元帅”,有的叫“洞主”,有的叫“洞酋长”,书中还写到了他们住的山洞,提到“獠丁”(一般认为“侗亦僚类”),我便认为“峒人”和他们的头领“洞主”都住在山洞里。
其实侗人生活的“洞”就是山里的村寨,他们的地名“某某洞”中的“洞”指的是一个行政单位,是县之下的一级组织,而不是某某山洞。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在侗语中他们自称的名字(侗族1958年前没有文字)意为被遮拦被隔阻的地方,也并非山洞。
看《三国演义》时,我还有个疑问,怎么孟获有那么大面子呢?请哪个洞的人,人家就来卖命。后来觉得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中存在着类似于“合款”的社会组织制度有关。该制度的内容为,相邻村寨合成“小款”,“小款”合成“大款”,甚至合成更大的“大款联合”,合款后村寨间有联防的义务。所以,孟获有难时其他洞的人二话不说就伸出援手,就不足为奇了。至于三国时期是否已有该项制度,不得而知,可知的是宋代已有“大款联合”的记载,该制度的出现肯定早于宋代。
在侗族的寨子中,鼓楼是核心和象征,是祭祀和议事的地方。旧时有侗寨必有鼓楼,有的还不只一个。
侗族的鼓楼,鼓置于高层,有事可击鼓聚众。下面是活动空间。而马岭鼓寨的最高大的鼓楼竟然是景区入口,鼓放在了鼓楼外边的地面上,通体银灰色,像是树脂做的,看上去不能敲击。
景区里面有一个小一些的鼓楼,下面是出租少数民族服装的。看上去也太不“原生态”了。
在入口处,景区安排了一位举82号小旗的导游给我们讲解。她介绍说,他们这些导游和民俗表演人员都是寨里的村民,他们都是从旧寨子搬迁过来的。当初有800多人搬来,现在已有500多人搬回了旧寨,主要是适应不了景区的生活。
我们参观的第一个侗族传统工艺表演——蜡染。一位中年侗族妇女给表演了在白布上画蜡,盛蜡汁的锅是小电锅,看上去很现代。没有看到染的工艺。
之后观看了侗族民歌演唱。有舞台之下的五女合唱,一位男青年弹侗族琵琶伴奏。之后,两男两女在舞台上演唱,两位男歌手边唱边用侗族瑟瑟伴奏。感觉与我在蝴蝶泉听到的侗族大歌不一样,应该唱的不是侗族大歌。
他们唱的什么我没听明白,但他们的服饰倒是看清楚了。妇女上穿花袖花襟的短袖蓝色上衣,下穿黑色百褶裙,腰围花围裙,腿绑花裹腿,戴着银头饰、银项圈和银手镯。据说侗族妇女都打裹腿与她们参加保卫家园的战斗有关,我不由想起孟获的妻子——善使飞刀、百发百中祝融夫人,她应该也是打着裹腿冲锋陷阵吧。男子们穿白上衣、黑裤子,倒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
接下来的项目有点儿莫名其妙——过寨门,我们已从景区入口进了寨,怎么还要“进寨门”呢?后来我明白了,为的是让站起门口的两位盛装美女和我们照相,但他们拍照片不是白送,而要花银子买。
观看的下一个表演节目是一位中年侗族妇女站在二层楼上梳头,她的头发长得几乎等身,她不停地用她手中的银梳子梳理着头发。导游说用银梳子梳头对养护头发特别有好处。
之后先后观看了侗族妇女织布、纺线、绣花。织布表演只有一人,所处房间较小,里边安装了空调,织布机前有木柴和火坑的模型,大概感觉表示冬季可以烧火取暖吧。
表演纺线的地方是很大的房间,由三人表演,纺车就是农村那种最简单的纺车。我看到了感觉很亲切。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我的父亲自己动手打了一个纺车。那时买布凭布票,还买不到织线衣的粗棉线,父亲就做了个纺车让母亲自己纺(棉花要托人从农村买)。我就穿过母亲织的线衣。后来母亲发现拆劳保手套织线衣,更省事更好,纺车才退了休。纺车退休后放哪儿都碍事儿,父亲钉个钉子把它挂在了墙上。到后来毛衣都随便买,手工织的线衣就没人穿了,那架纺车才被父亲扔掉。看着她们嗡嗡地纺线,我不由想起了母亲。
表演绣花的也在一个大房间,有两人表演绣花,一人表演纳鞋底,两男一女弹侗族琵琶为她们伴奏。我猜测侗族原生态中绣花是不需要伴奏的,这应该纯属表演。
之后观看了打糍粑。他们所用的石臼很新,应该不是老物件,而且也太小,只用棍棒舂。团里有人上手体验。感觉没什么意思。
打完糍粑,景区导游带我们走风雨廊。我知道风雨桥是侗族最有特色的建筑(木结构的桥上建有塔、亭、廊),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但风雨廊有什么讲究就不清楚了。景区内的风雨廊不少,猜测是为方便游客而建的,应该不是侗族村寨原生态的建筑。
之后,我们观赏泉亭。泉亭是一个方形的亭子,亭子正中是一个鹅卵石砌成的石堆,有泉水从石堆冒出,顺竹槽注入水池,水池有石槽出口,泉水顺石槽流下山坡。算是一个半人工半天然的景点吧。
景区导游又把我们带到了一处门牌为“马岭鼓寨12”的房子。此房子可能是侗族的吊脚楼,建在山坡上,全木结构,房子下的支柱将房子支撑于山坡之上,像准二楼,但楼下没有东西。整个房子大约有6间房子那么大,分为两部分,三分之二的只有栏杆,没有木墙,像带屋顶的院子,三分之一是房间,为两间,门都开在冲院子的方向。感觉房子有人住,但始终不见人出来,无法与之交流。游览途中,见到不少这样的吊脚楼(有的全楼都有木墙),应该都是搬迁户的家吧。
这家吊脚楼的院子中摆有几条长凳,景区导游让人们在此休息,并借机给我们上课,主要讲侗族银子的知识。大意是侗族妇女喜欢佩戴银饰,侗族的银饰都是经过特殊加工的,是熟银,是能吃的银,做成首饰戴在身上对身体有好处,做成容器用来喝水养生,做成梳子梳头头发不脱落。而外面的银子是生银,使用后对身体有害。侗族的银饰加工是世代传承的,都是纯手工的,工艺独一无二。还介绍一些侗族妇女佩戴银饰的讲究,说侗族女人头上插梳子的,是已婚,不能追求。
由于讲起来没完没了,我就去附近拍摄花木。我对她的说法将信将疑。回家后从网上查了一下,结论是“大忽悠”,没有的事。
终于,景区导游不再讲了,带着大伙去了银饰商店。里边销售人员的说法与导游基本一致,就是这儿的东西都是熟银,是银中极品。老伴和二妹很感兴趣,挤到柜台前看起来没完。我大体看了一下,里边销售的有各种银首饰,各种银摆件、银梳子、银茶具、带盖的银杯子,等待。见了一下价位,大体每克24元到30元。我的直觉是,它起码比外边的贵了一倍,就没让老伴和二姐买。
从银饰商店出来,没有发现团里的导游伍姑娘,我们就出了景区,在外边等她。大约等了半个小时,伍姑娘才出来,我们和她一起回的旅游大巴。到了车上一看,原来我们是最后一拨儿。
乌拉盖河诗曰:
马岭鼓寨非古寨,荔浦侗人即峒人。
白银硬说能食用,美女陪照方进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