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庙(建筑旧址 | 奉天天齐庙)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建筑旧址 | 奉天天齐庙

2012-12-17

盛京小东边门里的天齐庙

小哈津幼儿园里还有一座天齐庙的偏殿,但已被修旧如新

天齐庙位于大东区小东路4段28号。是一座道教庙。相传东岳大帝是掌管人间贫富贵贱、生老病死的神仙,又名“天齐神”,故此庙俗称“天齐庙”,亦称东岳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创建,乾隆、道光、民国年间多次重修。占地13830平方米。山门高大,殿宇辉煌,方圆广袤,共有殿堂25座,僧房6处,寺庙十分壮观。寺院坐北朝南,前为山门,门内有钟、鼓二楼及雄伟壮观的天齐殿;两侧为10殿,主要有阎罗殿、游廊;后有地藏王殿,东侧有地刹,称之为十八层地狱。殿内供有神像,除东岳大帝外,还有天齐娘娘、菩萨、四大天王等;东廊房北端有月下坐老像,过去求婚的男女均到此叩拜;正殿的东侧有子孙娘娘殿,是求子处。庙内古碑古匾众多,记录了建庙历史和捐款的工商号及人员名单,对研究沈阳历史有很大参考价值。

1949年前,天齐庙的香火很盛,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到四月初一,是天齐庙会。届时,从小东门至小东边门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内则香烟缭绕,钟鼓悠扬,磬声回荡,求神拜佛的“信男善女”络绎不绝。此庙于1952年开始大部分拆除,剩下的殿堂用做学校,1984年全部拆除,庙内部分石碑运往北塔埤林保存。

天齐庙的由来

今天的人们听到“天齐庙”已经有些陌生。其实,“天齐庙”在古代较为常见,它又称“东岳庙”,最初是座道教庙宇,供奉的是“泰山神”。泰山是中国五大名山即“五岳”之一,封建时代帝王有很多在此封神祭祀,寓意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由此赋予泰山很大程度的神话色彩,被誉为“五岳”之首。根据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民间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归于泰山,因此引申为“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贫富贵贱和官路长短。

将“泰山神”尊称为“天齐神”,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取意是“与天同齐”,引申是高耸入云的意思。此后全国各地出现的供奉泰山神的庙宇,纷纷称作“天齐庙”。到了明代,全国各地的“天齐庙”达到一千多座,连文人吴承恩在构思长篇小说《西游记》时,也受到“天齐文化”的熏陶,将孙悟空的“封号”虚构为“齐天大圣”。

之所以“天齐庙”又被称为“东岳庙”,是因为对泰山的尊封并没有在唐玄宗时代就截止。1011年,宋真宗皇帝加封泰山神为“东岳天齐仁圣帝”,可以说使泰山神的尊封达到极致。因此,泰山神在民间也被称为“东岳大帝”。一个原本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山神,能够被一再尊封,直至成为“皇帝”,可见唐宋两朝的统治者用心良苦。不过,到了明代,皇帝又下诏恢复了泰山神为“东岳泰山神”,但是在民间,依旧保留着“天齐庙”的称谓。

出内治门(小东门)东行,过小什字街、大什字街,便是津桥路天齐一巷。何谓天齐?当地老沈阳说,此地曾有座天齐庙,街巷因而得名。

巍峨的天齐庙实为东岳庙

天齐庙实为东岳庙。史料记载,天齐庙原址在大东边门里,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迁至大东区津桥路86号(小哈津幼儿园),仿其原样重建。此后,清代乾隆、道光年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多次重修。

天齐庙供奉东岳大帝。因东岳大帝又名天齐神,故人们将东岳庙俗称天齐庙。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历代帝王均以祭祀泰山为重要祭典,并对泰山屡加褒封。汉代封泰山为元帅;唐代封泰山为天齐王;宋代封泰山为仁圣天齐王、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元代封泰山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大帝。昔日,全国各地城乡均建有东岳庙,以求祛灾降福。沈阳天齐庙始建于何时,目前无从可考。天齐庙始建于西汉武帝一说,源于《沈阳县志》,有专家认为,纯属谬误。

昔日天齐庙拆除作学校

天齐庙占地万余平方米,有正殿三楹、经堂七楹、后殿五楹、耳房十楹、大门三楹、东西门各一楹等建筑。清代光绪年间,奉军翼长左宝贵,曾捐资重修天齐庙。

上世纪初,奉系军阀张作霖五夫人张寿懿,来到天齐庙许愿之后,在庙前树立了两根大旗杆。高大的山门内,有钟、鼓二楼及天齐、子孙娘娘、眼光娘娘、月下老等各殿。天神座前,还悬有一个“掷钱眼”,在一个大钱上书写“子孙保重”四个大字。据说,人们一旦用铜钱掷进大钱钱眼,便可生子。

清代名家缪润绂《沈阳百咏》诗句描写道:

焚香拜起倩花扶,阿嫂轻轻问阿姑。

一个金钱凭乱掷,不知能保子孙无。”

天齐大殿两侧,为十殿阎君殿;边廊后,为地藏王殿;东侧地下,有俗称十八层地狱的地刹,内塑在人间做坏事的人死后,受到种种刑罚惩处的泥像,阴森恐怖,以警世人。“天齐庙”曾悬挂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的“神灵杰佑”匾额。庙内,还曾立有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石碑。

1952年,开始拆除天齐庙。而后,将天齐庙原址为大东区小东路第四小学;现为小哈津幼儿园。

【博主附注】大东区小东路第四小学建于1952年,校名初为大东区小东路第四小学,有6个教学班。1954年与原小东一校合并,校名为大东区小东路第二小学。1962年新建教学楼,定名为大东区小东路第四小学。校址为大东区小东路四段18号。

春暖花开时沈城大庙会

史载,天齐庙会曾经是老沈阳最大的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至四月初一举办。“天齐庙会”举办时,正是春风送暖、桃花吐艳季节。清代刘世英《陪都纪略》记载:“东岳天齐,三月之间,乡村城里,聚在东关。”每当庙会举办之时,从小东门一直到小东边门,沿途两侧摊床密集,人流络绎不绝,形成集焚香拜佛、物资交流、游览娱乐于一体的热闹场所。

每年农历三月上旬,天齐庙住持和沈阳地方官们,便开始忙碌起来,抓紧筹办庙会。当年,从内治门(小东门)到小东边门大街,要搭起四座牌楼,牌楼上插满新鲜松枝,并用彩绸、花灯装饰。从小东门到小东边门大街,以及“天齐庙”前空地上,搭满席布大棚。布棚之间、道路两侧,还有密集的摊床,成为临时大市场。庙会会期一到,一切车辆都要绕道而行。庙会期间,街头、庙院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官府委派专人维持秩序

庙会何繁华 沈城一盛事

天齐庙会期间,沈城的官绅士农、城乡百姓、妇孺翁妪、少男少女,都要争相前来赶庙会。

庙会上,有北京来的五香堂,专卖各式各样的香草和绣花荷包,将五颜六色的香草荷包挂满布棚。商家操着京腔,边唱边卖,时而众人合唱,时而二人对唱,时而独唱,煞有情趣。受卖唱声吸引,游人们纷纷涌到布棚前,争先恐后地购买各式各样的香草荷包。买到荷包后,有的当即挂到旗袍或马褂衣襟上;有的将荷包揣进怀中,馈送亲友。

天齐庙会上,有河北沧州、吴桥等地的武术团、马戏团。但见男女演员们或跃马飞驰、或挥刀比武,观众场场满座。有撂地儿打把式卖艺的、打场子耍猴的、摔跤的、变魔术的、卖药的等等。还有评书、京剧、相声、大鼓、皮影戏、西洋景等等,不一而足。耍龙、舞狮、耍大头人、踩高跷、扭秧歌的,也纷纷前来凑热闹,锣鼓铙钹敲打得价天作响,震耳欲聋。后来,手风琴、萨克斯、黑管、洋鼓、洋号等西洋乐器,也加入“天齐庙会”的音响行列,中西合璧,别具一格。街巷、庙前空地上,摆摊的大多售卖日用百货、针头线脑、布头鞋袜、绒线绢花、妇女头饰、儿童玩具等,尤其是兜售各种小吃得最多。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齐庙会”空中,还飘着许多五彩缤纷的气球。善男信女们手拈“金锭高香”和蜡烛,向庙上涌来,在神仙前顶礼膜拜,或祈求早得贵子、或祈求升官发财、或祈求健康长寿。在人流中,还有人身背马鞍、嘴叼辔头,代替亲人为神灵当牛作马的;赶来许愿或还愿的人们,从小东门一直到“天齐庙”,一步一叩头,虔诚至极。

农历三月二十八,是天齐庙会正日子。这一天,沈城一些商号、作坊都要放假一天。当天,也是天齐庙会最繁忙的一天。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柳州娱乐(广西柳州的娱乐休闲街,身处地下规模还大,歌舞厅演绎精彩生活)
下一篇:黄安镇(黄安出土一块石碑,牵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