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旋耕机深耕翻土、农民们躬身劳作,青青绿绿的秧苗在农民手中流水作业,从育秧田”搬“到水田里安家落户,迪口镇霞庄村田间一派繁忙的景象。先插秧再下蛙,“稻蛙共生”的生态种养模式也将成为强村富民的新产业。
在我们的印象里,只有韮菜能一茬接一茬地长,却很少听说水稻也能如此。“这边的田是我们从农民手上流转过来的,有32亩。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们这片田现在是稻蛙立体养殖试验田。因为现在人员工资很高,村委会推荐我们种这种再生稻来种,这个品种一种两收,亩产大概在1500斤左右,比种单季稻多5成收入。”霞庄村村民叶杨宝说道。
再生稻是禾本科稻属植物,即种一茬收获两次的水稻,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再生稻的稻米品质好,谷粒充实、光泽度好、腹白小,其品质及食味均比头季稻好;栽培再生稻还是一项有效的减灾技术。水稻灾后利用成活的腋芽蓄养再生稻,可以降低灾害的程度,是一项减灾的有效技术途径。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始终是迪口镇粮食产能的硬伤,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迪口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辖区农田高效利用问题。从2022年2月份开始,霞庄村就积极动员部分村民将今年流转的土地用于再生稻的种植,引进“泸优明占”再生稻品种,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村。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无论是再生稻的选择,还是”稻蛙共生”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试验,亦或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力量已然成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益的风向标。
用科技利器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迪口镇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与科技应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迪口镇科特派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最新、最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分享给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科技在提升亩产、保护生态、提升效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来源:迪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