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宫里边的盾牌
在“克里斯汀四世”这篇文章里,我写了他最爱的市区内的城堡,也是他重病后,特意从郊区的坐着马车返回这里直到1648年去世的城堡,就是玫瑰宫。玫瑰宫也是丹麦唯一一个因为四面环水,而从未失火过的城堡,所以这个城堡里的珍藏,如金丝挂毯等,都完好的保存着。这个城堡是精力旺盛的克里斯汀为自己建造的城堡(也有人说是为了哄17岁的二婚妻子开心而建),四世购置了46块私人土地,拼合起来的花园加城堡,现在已经变成了哥本哈根市区内最大的休闲区,到了夏天,遍地的晒太阳的人,很多都是女士是三点式,男士是一点式,享受北欧难得的阳光浴。
城堡分三层地上,加一层地下,从不同的入口买不同的票进入,门口有荷枪实弹的卫兵巡逻。从四世的儿子弗雷德里克三世开始,罗森堡宫就被用于存放皇家的私人珍宝。而郊区的更为奢华和巨大的弗雷德里克城堡的建成,也使得王室的生活中心转移过去。玫瑰宫也就成为了国王的夏宫。
地上为王室原居所,为四世到1863年的腓特烈七世的各位国王的专属房间和收藏品,艺术品;地下室为带着厚厚的防盗门的珍宝馆,由于楼梯狭窄,限制每次进入的人数,并只能单向参观,以免拥挤。一层主要为克里斯汀四世的收藏,有我之前说过的中国瓷器屋,瓷砖厕所,一只眼睛受伤后的铜像以及战争中的血衣等陈列,还有他为了教育子孙的24幅油画以及他梦中征服了欧洲的做梦场景等等上千幅油画。以及他舍不得卖掉的荣誉的象征:一个银质的骑马射箭获奖奖杯等。
顶楼为巴洛克式的宴会大厅,大厅两头是两把加冕用过的王椅和三座护卫的银狮子,以及各国收集来的瓷器等。这两把椅子可是有来头的,古王位宝座为四世的孙子在1671年登基时首次使用,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圣经中所罗门王的象牙宝座;另一把则是现任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坐过的王座。银狮子有3头各130公斤,创意源于所罗门的王位由12头狮子保护,本来想铸造12头,可惜腓特烈三世去世,所以只造了3只便停工了。
地下的珍宝馆主要看四世的王冠以及孙子的王冠。四世的王冠,约为3公斤,是一顶金箍型的纯金王冠,镶满了珐琅和宝石。儿子在加冕时也使用了这顶王冠。而镇馆之宝则是他孙子克里斯蒂安五世的王冠(我前边文章说过,丹麦的王号是隔代用一个名字,儿子叫弗雷德里克,孙子和爷爷一个名字,一个四世,一个就是五世)。由于开通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挣了大钱,国王也奢侈了一把,同时因为1660年,腓特烈三世废除了贵族选举制,实行君主专制,长子世袭,所以决定花钱为儿子打造一顶新王冠。他给女儿到法国办理嫁妆时候,请的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做王冠的工匠设计制造。王冠还是纯金,重量超过2公斤,王冠正面额头位置镶有一块硕大的方形蓝宝石,大小快赶上“泰坦尼克”老柔丝戴的“海洋之心”了。是1474年米兰公爵送给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的礼物。
从1671年到1849年丹麦废除君主专制,每一位国王加冕均使用过这顶王冠,而王室盾徽和国徽上的图案都来源自这顶王冠(如果你有机会去弗雷德里克城堡的后花园,会看到花园的花池也被修剪成王冠的样子)。1849年丹麦废除君主专制后,用王冠加冕的仪式也被取消,但王冠在君主去世时要置于装有国王遗体的棺椁之上。你可以看到两个王冠的顶部设计不同是,一个是封闭的表示君主独裁,君权永固和威严;一个四世的王冠是开放的顶部。。
1833年的时候玫瑰宫作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历经千年的王室,前后收藏了不少的珍宝,加上后来欧洲的岳父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子女遍布欧洲王室,故不少珍宝也纳入怀中。罗森堡宫的收藏品价值是其他所有博物馆藏品价值总和的两倍。
后来君主立宪后,王室东西收回国有,女王也只是拥有使用权。比如新年宴会以及接待外国元首等重要的活动上才可以借出来,佩戴其中的四套珠宝。同时规定,只能在丹麦国内时佩戴,不能戴着出访外国,而且一年最多戴3次。
唉,自家的老祖宗东西不能随便戴,也是比较郁闷了。不过丹麦王室之所以能千年不衰,也都归结于王室能看准大趋势,顺应历史潮流,该退位的时候退位,该归政于民时候赶紧签字,所以没有他的欧洲亲戚们那么惨,就像女王的妹夫,希腊国王就被推翻了,到现在流亡到各国;末代沙皇妹夫全家被杀了,所以珍宝归国家就归国家吧,钱财嘛身外之物,总比下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