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化是一种斩关夺隘的铸魂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由于情报有误,造成红军决战兵力不够。战斗形成拉锯战,残酷地进行着。毛泽东召集政治局和军委会议改变遵义会议原定北上计划,撤出土城战役,从土城渡河西进,保存实力,变被动为主动。
土城居民中至今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当年21岁的张震是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营长,战斗中受伤后在青杠坡永安寺养伤。寺庙主持秦修大师见到张震后评价:此人天庭饱满,体格强健,实为有福之人,如果赶上红军大部队,将来必定是将帅之才。惜才的秦大师找来几个农民,背着受伤的张震躲过敌人封锁,追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002年,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建成,碑高19544px;font-size: 16px;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在土城镇“四渡赤水战役旧址一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建有“中国女红军纪念馆”,是我国唯一以参加长征的女红军为题材的纪念馆,展出了中国几支主要红军长征队伍中2000多名女红军中最具有代表性的45位女红军,包括红一方面军30位女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5位女红军、红四方面军8位女红军、红二十五军2位女红军的长征事迹。
康克清当年在此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脱险经历:红军撤离时,朱德夫人康克清因救护伤员而掉队,被追赶的敌人发现,当一个敌人伸手抓康克清时,她急中生智,扔掉背包给贪婪的敌人,迅速甩脱“尾巴”,赶上红军大部队。当康克清神情自若地向朱德讲起此事,朱德不禁哈哈大笑,既为康克清的机智脱险而高兴,又在嘲笑敌人的贪婪和愚昧。我在当地纪念馆还听到另一说法,是白军抓到康克清的背包时,康克清挣断了背包带方得以脱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习水,位于川黔渝金三角,古称鳛国、鳛部,是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习水大地,鳛鱼图腾古老神秘,土城古镇的“十八帮”文化多姿多彩。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当时,土城的先民对河里一种会飞的鳛鱼产生了崇拜。《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鳛鳛(叫声)之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可以御火。食之不瘅。”这种“飞鱼”因为叫声奇异而得名,鳛鱼身色泛白,身长十只翅膀。后来的贵州鳛国、鳛部、鳛水,都因为这条被贵州鳛地人们视为图腾灵物的鳛鱼而一脉相承。在传说中,鳛鱼原本只是河中的一条普通的小鱼。它怀揣腾空的梦想,虽然身处逆境,却不断搏击巨浪,经历一次次失败,忍受着千年孤独,终于化身成龙,翱翔于天际。因为以鳛鱼为图腾,先民便把当地的这条河称为“鳛水”。而生活在鳛水河畔的人们,则把自己称为“鳛人”。
2019年9月30日上午,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面建成交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隆重献礼。赤水河红军大桥位于川黔交界的乌蒙山区和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革命老区,西连四川古蔺,东接贵州习水,横跨赤水天险,紧扼川黔咽喉,是四川南向通道建设中川黔大通道上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和关键门户。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长2009米,主桥为1200米双塔单跨钢桁梁悬索桥,横跨习水习酒镇和古蔺太平镇。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后,被正式命名为“赤水河红军大桥”。赤水河红军大桥是世界上山区峡谷同类型桥梁中第一高塔,国内山区峡谷同类型桥梁第二跨度的钢桁梁悬索桥。长眠于此地的英烈,如能看到自己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创建的新中国如今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以任何势力都不可阻挡的力量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阔步前进,他们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
苟坝会议源自3月10日红一军团林彪、聂荣臻给军委建议攻打打鼓新场的“万急”电,党中央、中革军委高度重视,就在苟坝召开高级军事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研究,与会人员都同意攻打,唯有毛泽东不同意。毛主席反对的理由:一是蒋介石已在3月5日下令各路追剿部队向遵义、鸭溪地域压来,红军很可能会再次陷入敌军的四面围击,如果硬要攻打打鼓新场这一堡垒,很难突出敌军新的包围合击圈;二是打鼓新场虽然只有黔军一个师六个团,战斗力也不强,可打鼓新场筑有城墙、修有碉堡,黔军完全可以坚守待援。如短时间内不能解决战斗,红军必被敌人死死咬住,待援军围歼,导致我全军覆没;三是敌人有四面八方援军,西南面的滇军一天行程可到打鼓新场,西北面国民党军周浑元纵队三个师大半天急行军即可赶到打鼓新场,侧击红军后背,东面国民党军吴奇伟纵队两个师也是大半天行程就可赶到打鼓新场,攻击红军左侧背,东北面川军三个旅和国民党军上官云相部两天行程就可赶到打鼓新场,投入“聚歼”红军的战斗。
1935年3月10日夜,在苟坝村一条崎岖狭窄的小道上,毛泽东手提马灯,疾步而行,连夜说服中央负责军事的最高领导周恩来撤销第二天的打鼓新场作战计划。苟坝的这条“小道”可以说连着的正是中国革命的“正道”。
周恩来对这个深夜两人见面的场景同样记忆犹新:“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在这期间,红军截获了敌军电报,新的敌情证实了毛泽东同志的准确预判:敌军正在迅速向打鼓新场集结,意图围歼红军。红军差一点落入敌人的陷阱。
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一支部队都有着它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与性格,是由这种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与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们国家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靠的就是我们的军队广大战地指导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泸定桥,又名大渡桥,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泸定桥全长103544px;font-size: 16px;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二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黄开湘,又名王开湘,江西弋阳人,中共党员,1926年参加革命。著名红军将领。无论是在创建赣东北苏区的艰苦斗争中,还是在历次反“围剿”作战中,身高一米八的黄开湘,常用一把斧头和敌人肉搏,勇猛无比,威震敌胆。被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袖亲昵地称为“斧头将军”。黄开湘历任赣东北赤色警卫团团长、红十军八十二团政治委员、红十一军二十师政治委员等职,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所在的红四团团长,“腊子口上降神兵”的红四团团长,吴起“切尾巴战役”中陕甘支队一纵队四大队大队长。
据杨成武回忆,红军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是红军队伍中威名赫赫的“斧头将军”,身高1544px;font-size: 16px;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1935年9月23日,经过六盘山时,毛主席特意提到英勇冲锋的红四团,鼓励大家发挥过去优良的战斗作风。11月6日,在甘泉县附近的村里,中央红军与刘志丹、徐海东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五、红二十七军会师。1985年《杨成武回忆录》公开出版,开国上将杨成武在书中多次提到他的好搭档一红四团团长王开湘,他回顾了王开湘去世的具体过程:接到中央通知参加全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两人策马一口气跑了50多里路,出了一身汗。回来的路上又淋了一场大雨,结果都得了伤寒病。我送他到军委卫生部住院,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成了诀别。当时的医院缺少药物,只能靠酒精、苏打水和云南白药给战士们治疗。黄开湘连续半个月发高烧,经常神志不清。11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黄开湘在高烧迷糊的状态下扣响了枕头下的左轮手枪,子弹击穿了头部……没有追悼仪式,没有隆重葬礼,只用了一块木板在他的坟头书写了“王开湘之墓”。为什么会把“黄开湘”写成了“王开湘”呢?杨成武说:“你们江西弋阳口音中,’王’’黄’不分,他说他叫’黄开湘’,但我们都听成了’王开湘’。”
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泸定桥又称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该桥建成在明朝之前。泸定桥西有噶达庙。相传修桥的时候,13根铁链无法牵到对岸,用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有一天,来了一位自称噶达的藏族大力士,两腋各夹1根铁链乘船渡过西岸安装,当他运完13根铁链后,因过于劳累不幸死去。当地人修建此庙,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
雅克夏山红军烈士墓海拔4800米,是全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1935-1936年,红军数度翻越雅克夏山,因海拔太高,很多红军战士由于高原缺氧、严寒窒息而牺牲。1952年7月,解放军黑水剿匪西线部队轻骑师137团在驻营地附近发现一排12具排列整齐的遗骨,骨架旁还发现皮带环、铜扣之类的军用品。经判断,这12具遗骨为红军长征战士。该团官兵收敛红军烈士遗骨,就地以石砌墓、用木立碑,上书“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
“长征苦,最苦是雪山草地。”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格在《长征一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其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夹金’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弯曲的道路,位于川康边地区,海拔4900余米,山上终年积雪,别说人上不去,就是鸟也不易飞过。
“来到山麓,气温突然下降,脚下的路已经冻得很硬,爬上山腰,环顾四周都是白雪,人在积雪中行,上边是雪的陡壁,下边是雪的深渊,银光炫眼,不能久望。先头班在冰雪上凿些窟窿,小心地前进。一个跟着一个,有的手拉着手。越往上爬,冷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人在云雾中行进。单衣顶不住风雪的侵袭,脸上身上像被千百把尖刀刺着。大家浑身哆嗦,牙齿战栗。空气逐渐稀薄起来。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开始头晕腿软,一步一喘,一步一停。但是大家有一个信念,坚定地沿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克服困难,发扬互助友爱的革命精神,互相搀扶着,不停地前进,并且也认识到这时候停下来是很危险的。将近山顶,突然下起一阵冰雹,大大小小的雹子迎面打来,打中处立即肿痛,防不胜防。于是大家鼓足干劲往上冲,很快就到了山顶。抬头远望,真是一个洁白无边的世界。大家愉快地吸了一口气,便开始往下走,逐渐冰雪停飞,变成小雨,脚踏雪水跑步下山。不多时回头往上看,一片白茫茫的雪山,已经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
有一组数据值得永远铭记:长征中红军一共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红军翻越的18座大山分别是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大雪山、夹金山、邛蛛山、岷山、六盘山、蓝山、大凉山、芦山、终南山、罗山、名山、井冈山、岷山、英山。
中央红军在四川境内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5座雪山,红二方面军翻越了8座雪山,红四方面军则翻越了13座雪山。
莫文骅在《打鼓的生活》一文中回忆过雪山的情景:南中国的渔民们正赤裸裸在海边打鱼的时候,广州市布尔乔亚分子正穿着绸衣服在荔枝湾爬艇纳凉的时候,打鼓附近便要着皮袄了。因为这是中国西部的高原,空气是稀薄的,寒风是砭人肌肤而致入骨,天空中每天浮着不散的一朵一朵的惨淡的愁云,屋顶及山头积着左一块右一块闪光的冰块。真正可谓:“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越爬,山越高,空气越稀薄,越感觉寒冷。有几个同志,身体抵抗力弱的,头晕了,眼花了,脸皮白了,嘴唇黑了,不知不觉头重脚轻地倒下地去了。有些人去搀扶,但好似酒醉翁一样,扶得东来西又倒。
下山时,曲折盘旋,越下越暖,身体则转为舒畅,肌肉也灵活了些。积雪的高山,被我们不屈不挠的革命毅力所征服了。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0939—622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