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长城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楚国修筑的长城,是对广泛分布于河南和湖北诸地楚长城的总称,被中国长城学会专家誉为“长城之父”、“祖赐楚城,无价之宝”。
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从遗址的情况看,又较为复杂,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造成东西两边各有内线和外线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楚国向北扩张所占领的区域由小到大,先占领的地区修筑长城(楚长城内线范围内基本上是申国地)后,又在新占领的地区加修长城,形成长城套长城;二是从综合战略防御考虑的,充分重视和加强对于古道、河口、关隘等这些容通行地段的加固防御,不惜重复建设,层层设关。因为从交通条件上看,从中原和关中到达楚国所属的南阳,自西北有蓝田、武关孔道,自北部洛阳南下有三鸦路孔道和马市坪孔道,自东北有陉山至方城县孔道,楚与齐、晋、秦、韩、魏等国都非常重视利用这些古道展开激烈的争夺,楚更不惜代价修筑北部三面颇为复杂的综合性防御工程。
秦统一天下后,为巩固集权统治,于公元前215年下令“堕毁城廓”,从此楚长城和其他诸侯国所筑长城一样没有了军事使用价值,逐渐荒废,只留下残垣断壁,荒山土垄,淡出了人们视野,后世知之甚少。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楚长城作为“历史之谜”又进入人们视线,受到社会关注。在民间文化研究者引领下,南阳和平顶山等地楚长城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叶县、鲁山、舞钢境内楚长城相继被发现。中国长城学会权威专家成大林等多次考察叶县楚长城遗迹“土龙”,专家们认定,那些就是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楚长城。
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是我国和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2005年国家启动“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2008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部署,河南省启动楚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平顶山境内楚长城被纳为重要内容。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对我省长城遗址的认定,其中我市境内共有55段(处)楚长城遗址获得国家文物局认定,分别为:位于叶县境内的楚长城遗址10处,保安镇烽火台1处;位于舞钢市境内的楚长城遗址43段;位于鲁山县境内的楚长城遗址1段。
有人说,“一座楚长城,半部春秋史”。楚长城的发现,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些风云际会的历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