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广场的东南侧,有一条由人民南路通向盐市口的小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主要经营女性商品而成为成都市中心著名的小商品批发零售一条街,成都人戏称其为“女人街”。
女人街真实街名叫染房街,晚唐曾开凿金河横贯全城与城东府河相汇,因取水便利,吸引了浆染绸布的作坊来此设坊经营,至宋代渐成规模,形成染坊街肆,名为“染坊街”。明代重建后,更名为“染房街”,并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河水枯竭,影响染坊的营生,逐渐迁往城外。受盐市口商气浸染,此街逐渐成为以牛角骨物作件等手工艺品的作坊集中地,鼎盛时期达两百余家,成都四乡及外县商贩多来此采办货物,一度热闹非凡。至明末战乱之后,成都城荒人散,染房街亦萧瑟若墟。清代予以重修,抗战期间又遭日本飞机轰炸,再遭劫难,从此一蹶不振,趋于萧条。
改革开放后,染房街逐渐恢复了商业氛围,形成以个体商贩为主,以小百货、小五金、小针织、小土杂、小塑料商品为主,以批量销售为主,以面向农村为主的日用小商品市场,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之一。
2002年10月获悉染房街即将拆除,我和某报摄影记者相约在染房街即将消失前去记录那里喧嚣忙碌的一天。这段时间整理以前的胶片,突然想起这些影像整好过了20年,特挑选其中一小部分图片发文。记得当时拿了两台胶片相机,Canon EOS 3+EF20-35、EOS 30+EF70-200,乐凯黑白胶卷,自己动手冲洗,用底片扫描仪数字化。
染房街最后一家门牌号
年轻的店主很乐意和我边聊边拍
“女人街”上的零售买主大多是女性
匆匆行走的女顾客
挑选仔细的女顾客
店家老人午间打盹丝毫不受匆匆行人的影响
大包小包的买主大多来自成都之外的小商贩
女人街上很多小商品特别吸引中学小女生
染房街也是当地居民主要穿行的街道
物流的主要手段还是人力搬运
穿梭在商圈里的搬运工
当年成都两大报纸的零售模式养活了不少卖报人
自行车是那个时候的个人主要交通工具
沿街摆设的小吃摊贩
用餐时间也不妨碍做生意的店主
午餐时间店主大多坐在自家店铺前守摊
店铺的空间都拿来摆货了,午饭就把桌子支到街沿边上
午餐后的小憩
逛街小女生的午餐,简单、便宜、美味!
面对即将终结的营生,老人还是会伤感惆怅
百年的商业老街已经永远消失了
上周末,我特地去了一趟染房街,拆除后的修建工程尚未完工,染房街仍在施工打围状态。
染房街盐市口一侧的街口
染房街人民南路一侧的路口
我比着上图,大致估算着20年前那个路口的拍摄位置
仅此图文纪念我的胶片摄影,从那年之后我卖掉了所有的胶片设备,2003年上了第一台数码单反,开启了我的数码影像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