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解密庆阳人心中的两大疑惑 董志塬的形成以及陇东入陕的真正原因)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既然已经来到了陇东的中心城市庆阳,我觉得在本集,应该把庆阳(习称“陇东”)的几大谜团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地解密。

在前面节目的留言中,我筛选出了两个呼声最高的问题,它们依次为:①:陇东这些特殊的黄土台塬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②:陇东地区为什么被宁夏隔开,成了近乎隔绝于甘肃的特殊大区?那我就把这两个问题依次为大家解答一下吧。

庆阳市地处甘肃版图的东部,其政府驻地西峰区坐落在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腹地。

我们知道,陇东地区最为知名的就是这些塬面。其中,面积超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塬就有12个之多。而这个处于泾河北岸,马莲河与蒲河之间的董志塬更是其中的翘楚,其面积达910平方公里,足以装得下整个西安城区。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黄土塬面,其广阔程度很容易叫人误以为这里不是高原而是平原。

然而,这里在史前时代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从塬面之下蕴含了大量的石油以及从合水挖掘出的黄河古象可以得知,这里曾是一处物种繁多,水草丰美的天堂,它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无奈于三千万年前,南亚次大陆板块与欧亚主大陆板块的猛烈碰撞,挤压出的青藏高原形成了一片天然的屏障,完全阻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

高原北部的植被受低温干旱的影响逐渐干枯,土壤裸露。下沉气流给这里带来的高气压裹挟着细小的土质颗粒,随着飓风源源不断地朝向气压低一些的东南方向搬运。

因受到秦岭与太行山脉的阻隔,这些细小的粉尘随着风力减弱,逐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汇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高原。

要说黄土高原是一个气候恶劣的大环境,陇东台塬就是一个避风港式的小环境。这片塬面被六盘山和子午岭相包夹,上宽下窄,宛如一张兜着黄土的口袋。

外加高耸的六盘山脉阻挡了盛行西风,使得陇东地区的南部(西峰、宁县一带)塬多谷少,气候为半湿润带。而没有被挡住的陇东北部(环县、华池一带)塬少谷多,山头林立,气候为半干旱带,由此也可以察觉出风蚀对于地形地貌的影响之大。

由于缺少风蚀对土壤的雕琢,水蚀作用对于陇东南部的影响则更明显些。

拿董志塬来举个例子,这里的塬面最初起码是现在的两三倍。而塬上的雨水需要向地势低一些的两侧河流处排出,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如今松树树冠一样左右对称的塬面。

也正是得益于这些外力的作用,才叫我们有幸看到诸如董志塬这样宽敞的台塬,这才是黄土高原最原始的样子,堪称为一片被群山呵护住的自然博物馆。

常听到有人说,庆阳之所以近乎与甘肃大部分版图隔绝开,跟陕西、宁夏走得近,是由于需要平衡各地军阀势力以相互制衡的考量。这种说法乍听上去有一定的道理,可实际推敲起来却是千疮百孔,仿佛把庆阳想象成了悬在陕西头上的一把剑。

可谁又提到过,不要说庆阳、天水等传统“陕西关中”文化化圈的地方属于陕西,连今天甘肃的省会兰州也长时间属于陕西省,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为了更好地管理,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了十个行省,甘肃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古代史上,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故把那时的河西走廊圈在一起定名为甘肃,而兰州及以西的部分为陕西。

明朝建立之后,对元朝遗留下来的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将南方大的行省进行细分的同时,反而将陕西和甘肃两省进行了合并,整合西北各方面的力量以对抗残元势力的蒙古骑兵。

因为这次合并,陕西一度成为中国关内第一大省,东始潼关,西至嘉峪关,且行政和军政管理机构都设在西安。

而西安却位于这个省的最东边,距离最西边的肃州(酒泉)有几千公里远,在管理上必然鞭长莫及,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中期,朝廷在陕西省设了四个巡抚,分别为陕西、延绥、甘肃和宁夏巡抚。“巡抚”们有皇帝撑腰,业务范围和决断权力很快发展壮大,而统一的陕西布政使司却逐渐失去了应有的行政功能。

在这种大背景下,甘肃地区和陕西地区由于隶属于不同的“巡抚”,所以,陕西和甘肃的分治局面就这样初步形成。

清初,由于清朝疆域向西边的新疆和北边的蒙古拓展,陕西的边防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宁夏、延绥两地的“巡抚”先后被裁革,甘肃巡抚则从张掖移驻兰州。

清康熙二年(1663年),清政府把陕西布政使司一分为二,右布政使从西安移驻巩昌(今陇西),管辖河西之地及临洮、巩昌、庆阳、平凉四府。

左布政使仍驻西安,只是把陕西提督署迁到了位于左、右二布政司之间的固原地区。陕甘实际上已经分治,但名义上仍属一省,这在当时的行政区划中是个特例。

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将陕西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两年后,巩昌布政使司移驻甘肃巡抚所在地兰州,并改称为甘肃布政使司,通称“甘肃省”。至此,陕甘分治的过程最后完成。纵观版图,此时属于关中文化圈的庆阳和天水地区就已从陕西分开。不过由于宁夏仍属于甘肃省,甘肃的版图就像一根完整的大骨棒一样,看不出来有啥不对劲,一些人仍旧承袭甘肃就是“右陕西”的观点。

我们今天看到的甘肃地图两头大中间细长,那是它被“剔肉留骨”之后的样子,即使如此,它的面积仍有40多万平方公里,足以见得它之前的庞大。

还记得在北洋军阀时代,甘肃有八个镇守使(陇东镇-张兆钾、陇南镇-孔繁锦、凉州镇-马廷勷、河州镇-裴建准、甘州镇-马麟、肃州镇-吴桐仁、西宁镇-马麒、宁夏镇-马鸿宾),回族汉族各占一半。

这八个小军阀之间,以及他们与甘肃督军之间都是彼此争斗,尔虞我诈的关系,但总体来说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直至1925年3月,升任督军的原陇东镇守使陆洪涛中风瘫痪之后,其亲信第一旅旅长李长清因利益分配的原因选择了叛变,夺取了甘肃陆军第一师的控制权。

陆洪涛

之后还有种种事端都是在“西北王”冯玉祥的眼皮子底下发生的,就连冯派过去掌控局面的刘郁芬都疲于应对。

刘郁芬

1926年9月,冯玉祥的嫡系部队国民一军武力消灭了陇东张兆钾和陇南孔繁锦势力,并对八镇进行了重新整合。而冯玉祥最终的想法则是裁撤掉所有镇守使,斩断甘肃割据的根源。

四个汉族镇守使是自己人,撤与不撤,一句话的事。而四个回族镇守使,撤起来有点难度。

1928年9月初,冯玉祥授意己方人马薛笃弼提出议案,以青海、宁夏距离省城太远、交通不便、发展不易为由,提议将青海、宁夏从甘肃分离,各自设立行省。

表面上来看,分省有着发展的考量,可还有更深层隐藏的原因:青海、宁夏分别是马麒和马鸿宾的地盘,他们声称服从冯玉祥的命令,但毕竟不是自己直接掌控的,冯玉祥不放心,因此他想借机渗透进去,加强对这两地的控制。

随着由回族军阀控制的宁夏镇和后来凉州镇的局部从甘肃版图的分离,汉族军阀陈毓耀控制的陇东镇则从甘肃的版图上保留了下来,形成了如今陇东地区单独深入陕西腹地的特殊版图走势。

好了,庆阳的上一集就给大家聊到这里了。下一集才真正地回到主题,开始全方位地介绍庆阳的中心西峰区。为了叫更多人留意到《刘峻言航拍记录中国》这个节目,期待下一集的同时,记住务必要点赞、关注和评论,这样才能给与我们更持久的更新动力,为谱写中华城市旅游路线图的公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又有两省宣布省联社改革方案,联合银行、省农商行孰优孰劣?-
下一篇:香榭丽舍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