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区智能家电产业园,工人在厂房屋顶安装光伏板。黎寒池摄(人民图片)
12月9日,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塘冲云端储能电厂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加班加点修建最后的部分土建项目。李尚引摄(人民图片)
12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一辆氢能中运量公交车(左)驶入氢能公交车加气站加气。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11月15日,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吕王镇仙居顶的风力发电机与云海相映成景。胡学军摄(人民图片)
前不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一个个数字,彰显“双碳”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照见我们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迈出的坚实步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从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到积极研发新型储能技术,再到促进氢能产业的加速落地,中国正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建成
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一大片蓝色光伏板“吸光吐电”,蔚为壮观。
大唐湖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和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这个农光互补项目,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000多万千瓦时,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光伏发电+生态农业”盘活了光照和土地资源,“上面发电、下面种植”的模式实现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项目盈利的多赢。
在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一个100兆瓦超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及储能配套设施,将于今年底投运。“这一项目每年可向算力基础设施提供16%左右。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十年来,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96亿吨,累计成交额达85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降低264亿吨。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双赢,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新型储能技术站上风口
用电低谷时,利用电能将空气压缩到盐穴中;用电高峰时,再释放空气,推动空气透平发电。在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地下千米的盐穴化身大型“充电宝”,一个储能周期可存储电量30万千瓦时,相当于6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量。
这种压缩空气储能是新型储能“家族”中的一员。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开拓国际能源市场的重要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了新型储能的发展目标。今后几年,新型储能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万亿级储能产业有望从理想照进现实。
“新型储能是相对传统储能而言的。”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说,传统储能的主要代表是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则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机械储能等。
“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较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看建设周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周期通常为6至8年,新型储能中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周期为3至6个月,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17倍和58倍和1.5倍。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根据北京市的规划,2023年前力争建成并投运加氢站37座;2025年前力争建成并投运加氢站74座,初步形成规划布局合理、结构灵活多样、安全保障优先、滚动有序调控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供给保障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院长郑津洋提出,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氢能储输装备的技术突破是重点。成本要更低,质量要更轻,特别是移动式装备需加快提高单位质量储氢密度;储量要更大,单台设备储氢量要提升到吨级以上,氢瓶寿命也要更长,希望能提高到30年;性能要更稳,需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的一致性。
张永伟认为,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并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从单一的汽车企业销售氢能汽车产品转变为“运营+车辆+制氢”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的靠氢能解决能源问题转变为氢能、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的低碳能源发展模式,从单一的补能设施向加氢、充换电、加气加油一体化的交通补能设施转变,从单一城市发力向主力城市加协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从单一产品技术突破降低成本转变为核心部件加制氢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降本。
“五方面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正成为氢能产业的新亮点、新趋势,也会构成行业新的竞争力。”张永伟说。 (记者 杨俊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