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人待客,少不了湘西腊肉。湘西人走亲送客,仍然少不了湘西腊肉。
湘西腊肉历史悠久,《易经·噬嗑篇释文》文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晞为晒干,炀则是烘烤的意思。
关于腊肉的历史,人们关注得不多。相传,舜帝南巡时,来到湖南,吃到了当地居民熏烤干的野猪肉,便大为赞尝,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他派遣手下再寻惜日吃过的那种野猪肉,其手下称其为惜肉。汉武帝时期,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开始巡游三湘,正值腊月,刘义来到湘西一带,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肉后,兴然作诗,并将其改名为腊肉。
湘西人所说的腊肉,并不只是条块挂着的猪肉,还包括腊肠、腊肝、腊猪脚、腊猪头、腊猪心……大抵猪身上的每个地方,都是可以腊的。在一些富裕的人家,一头大肥猪就切成几大块腊着,也有把整头猪掏去内脏后,完整地腊着的。
湘西人家爱熏制腊肉,有多个原因。一是香味可口、油而不腻,色泽诱人,特别好吃。二是乡里人过年时才杀年猪,一时也舍不得吃完,如果把肉加一些盐,用温火熏制后,可以保留一年半载,如果洗刷干净后,再浸泡在茶油里,则可以存放多年。三是湘西人住得偏远、分散,每当客人到来,无法上集市购买好菜招待客人,而腊肉只要从炕上去取,随时可以用来招待贵客。
腊肉之所以叫腊肉,应该与其是腊月熏制有关。进入寒冬腊月,接近年关,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那是一年里的重大高兴事儿。乡里人喊上亲朋好友,轮流宰杀年猪,一家老小忙进忙出,喜笑颜开。砍下的第一块肉,一般是用来制作“泡汤”的,有的地方叫做“杀猪菜”,大家还要猜拳作乐,吃得兴高采烈,面红耳赤。
除了留下一两块新鲜肉准备过年,其他的就用来熏腊肉了:一般是把肉切成三至五斤的小块,重重地涂上盐,再加上适量的花椒、五香粉,然后放在大缸子里,有的就简单地放在箩筐里。放上五至七天,这个时间称为“浸盐”,随后把肉一块块悬挂在自家火塘上面的炕头上,一般一两个月以后就可以取下食用了。
熏烤腊肉,不宜用急火,而是用温火。生火的柴要用杂柴,有的柴棍燃烧时会产生异味,会使腊肉变味。有的人家喜欢在火坑堆烧油茶壳,更会使腊肉产生涩味。
熏烤腊肉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特别防止火灾。因为腊肉被加温以后,猪油会不断地滴下来,遇火即燃,会迅速产生大火,农村的木屋根本无法抢救。在湘西一些木屋较多的县市,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炕腊肉引起的火灾,损失惨重。1988年,我住在县花鼓戏剧团的砖木结构房子里,就因为烤腊肉,引发了一起火警,幸亏大家抢救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
腊肉的清洗比较麻烦,现在有了洗洁精也需要清洗多遍,许多的则直接送到市场请专业人员清洗。然后,放在锅里蒸煮一段时间,再切成齐整的方形,一片片、油汪汪地摆在砧板上。此时,脂肪已成为透明的金黄,润泽如琥珀,而瘦肉则微微泛紫,色泽犹如玫瑰。此时时刻,我往往会顿失斯文,用手直接拿上一块,大饱口福。
腊肉的炒法,多种多样,各有所爱。我们家乡比较多的是冬笋腊肉、蕨菜腊肉、干笋腊肉、莴笋腊肉、藠头腊肉,等等。在外面吃的较多的,有腊味合蒸、蒜苔腊肉、黄鳝腊肉火锅、腊猪脚火锅、苦瓜炒腊肉、白椒炒腊肉等等。嚼在口里,真是唇齿留香,满嘴生津。
后来,人们为了菜式多元化,依照腌制肉的方法,又制成了腊鱼、腊鸭等腊制品,更有腊牛肉、腊羊肉等大宗品种,并且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除了木炭熏制以及木材熏制,现在还有了腊肉烘干机、腊肉烘干房,可以批量生产。
湘西腊肉,最大的讲究在烟熏味,其在中国的腊味江湖中地位当属极品,是可与广式、四川腊味比肩的美味。腊肉的库存,是一户人家财力的象征,灶台上挂着的腊肉越多,也就意味着家境越殷实。湘西人也很看重腊肉,在女婿给丈母娘拜年、答谢媒人这样的郑重场合,腊肉是当仁不让的心意之礼,而媒人通常是要收下一整只腊猪头,有的净重二十多斤。现在,凤凰、桑植、古丈的腊肉外销非常好,十八洞村的腊肉、腊鱼,也深得游客喜爱。
文末,我们来欣赏两首关于腊肉的诗歌,一是宋代王迈写的《腊肉》:“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水饮一盂成软饱,邻翁当午息庖烟。”其二是明代王世贞写的:“四十明朝是,抽簪岁屡更。自贪田父日,谁妒野人名。
腊肉来乡社,春醪有弟兄。不教儿辈酌,知会减欢情。”看来,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对于腊肉也是情有独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