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5米的清末民初时期侨批,是华侨炳思在泰国搭乘火轮赴目的地收账,一路遭遇艰难险阻后,一笔一画写下的闯南洋血泪故事。
张美生认为,华侨虽在外谋生不易,他在信中仍然写下“贫而清,较胜富而浊”的字眼,不忘教导后代——“不论贵贱,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清清白白!”这对当代仍有警示作用。
另外一张1940年新加坡郑木绵寄潮安父母的侨批,详细记载了50元批款用以接济14位亲人的实情。“这也是华侨难忘故里,感恩亲人的具体见证。”张美生介绍道。
此外,记者还发现此次展出樟林林先潮先生家藏的侨批。“逾1300封侨批诉说了中、泰两地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缘,这是迄今国内发现的单一家庭侨批档案数量最多的案例。”陈椰说。
“大多华侨与家人的侨批往来,需要请代书先生撰写。那些浓情蜜意,最后无奈化成了格式化的只言片语,后人难以体会。”澄海博物馆副馆长陈琦根据秦牧小说《情书》,排演了一部侨批方言动画短片。
“此次录播的短片,可以丰富侨批展览的形式和内容,让大家全方位感受侨批文化魅力。”陈椰说。
侨批实物档案让侨批业历史进程得以展现
永定楼,又叫观海楼,坐落在樟林古港河边的新兴街闸门外,是一座货仓和航标两用的清代建筑。
此次侨批馆展出的侨批实物,是从各地征集。“深厚的潮汕文化底蕴,成就了永定楼的文化厚度。”林庆熙说。
据张美生介绍,国内现仅存潮汕侨批局“义发祥批局”牌匾,为侨批展览馆的镇馆之宝。木板表面油漆稍有剥落,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展厅同期展出盖有“义发祥批局”收寄的回批,与该牌匾相互呼应。“义发祥批局”原位于揭阳榕城。1940年代仍在运作,对于研究侨批档案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林庆熙认为,张美生的讲解,驾轻就熟,如数家珍,把侨批文化、潮汕文化等元素浸透到展馆之中,自然无痕,让观众不知不觉浸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书信文化、对联文化、建筑文化,尤其是贯穿永定楼侨批展览馆的侨批文化、华侨文化。
春节期间,到永定楼侨批展览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吴庆连/摄)
“展馆通过一件件侨批实物,串联起侨批业从近代到现代,乃至当代的历史进程,彰显了华侨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林庆熙认为,展馆的开办,也体现了汕头市澄海区委区政府、东里镇委镇政府强烈的历史意识,为民办实事的政治站位和担当。
“永定楼侨批展览馆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也将继续为弘扬侨批文化,向世人讲述四海华侨与祖国的故事……”陈椰说。
【记者】沈丛升
【视频】沈丛升
【作者】 沈丛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