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NO5万年前左右,东南亚父系P基因的子类型突变出父系Q基因。稍晚一些,五千多年后(3万年前左右),留守恒河流域的「东欧亚部落」中,父系P基因的子类型也突变出一个新类型,父系R基因。与此同时,母系N基因突变出新的子类型母系X,母系R基因也突变出两个子类型,母系H、V基因。
由父系R与母系X、H、V组成的部落,就是中北欧和印度平原白人最主要的祖先来源,这里称作「古印欧部落」。
在28万年前达到最低点,比7万年前还要低一度左右。厄尔布尔士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以北的中亚地区,比现在要寒冷干旱的多,形成亚寒带半苔原半荒漠气候。「古印欧部落」有少量的人群被迫进入这里求生,但人口极为稀少。
中亚的轮廓大体上如同一个倒置的梯形,倒梯形底部就是伊朗高原北缘的科佩特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东侧是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天山山系,西侧是略微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里海东海岸和乌拉尔河。
中亚的东南西三面和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山水分界线,但北面和西西伯利亚的界限就比较不明显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山脉和河流的分割,只有一片低矮的丘陵区,整体上是连成一片的。
但中亚之所以和西伯利亚分成两个地缘板块,在于两者的气候差别。倒梯形的中亚北部边缘接近北纬55度线,在今天,这一条线正是寒温带针叶林与温带草原的分割线。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两个板块不同的生活方式。分割线以南的中亚草原适合游牧部落生存,分割线以北的西伯利亚森林适合渔猎部落生存。
不过中亚并非是完全的草原环境,正如同蒙古高原上草原与沙漠并存一样,中亚地区的草原只分布在局部地区,而且略有规律可循。
中亚的北部接近寒温带森林边缘,年均温度比较低,蒸发量不高,使得草原可以在这一地区覆盖。中亚的南部边缘恰好是科佩特山脉与兴都库什山脉的北麓,山顶的雪水加上拦截的水汽都可以在山脉北麓滋养出大片草原,在农业时代,这些河流还可以用来灌溉,形成农业绿洲。
中亚的西侧在里海东海岸与乌拉尔河两岸,乌拉尔河可以滋润两岸草原不用说,里海东岸可以受到西风携带的黑海与里海水汽的滋润,虽然降水量很少,但比起干旱的中亚中心地区,生长大片的干草原已经足够了。
中亚的东部边缘恰好位于天山山系的西麓,而且都是海拔较高的山峰,不仅仅自身有终年不化的山顶冰川,还可以拦截西风带的水汽形成大量降雨。对中国人来说,最有名的便是伊犁河谷了,这里的降水量甚至超过华北地区。
但在世界上更有名的是伊犁河谷西南方的费尔干纳盆地,那里是中亚两河之一——锡尔河的发源地。盆地的面积超过伊犁河谷,而且更加温暖,更适宜发展农业,可以供养巨量的人口。
除了伊犁河谷与费尔干纳盆地以外,天山山系西麓还有其他中小规模的河谷与盆地,都是降水充沛的肥美草原。
除了东西南北四面边缘以外,发源于天山与兴都库什山的两条大河,锡尔河与阿姆河往西北方向流入咸海,也就是中亚的中心地带。在这两条大河沿岸,也滋养了狭长的草原,在农业时代,这些狭长的草原被开垦成绿洲,同样供养了大量的人口,也成为现在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突厥)三国的核心地区。
整体来看,中亚的草原,形成了两纵四横,类似于「目」字形的草原带。
不过在末次冰期内,这些草原带变身为亚寒带苔原带。
过了12万年前左右。到1万年前左右,伊朗高原西部红发碧眼的R1b族群初步驯化了欧洲野牛,并进入亚美尼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渡过黑海海峡进入东南欧的黑海西海岸。掌握了畜牧技术之后,他们的人口逐渐爆发,沿着多瑙河两岸迅速往欧洲西部扩散。
与此同时,伊朗高原东部的R1a族群也获得了驯化的野牛,由渔猎部落变身游牧部落。这一新的生活方式迅速扩散到中亚,中亚东部的R1a族群也随之往草场更加肥美的黑海北岸——东欧草原扩张。
进入中西欧的的R1b畜牧族群,人口远超早已在这里生活了三万多年的「克罗马农人」,最终两者融合形成「凯尔特人」,广布西班牙、法国、德国和英伦三岛。后来的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相继入侵,导致凯尔特人大部分被同化。如今凯尔特人仅存于爱尔兰与苏格兰等地,但西欧地区的父系R1b基因占比,基本达到了60%到75%不等。
鉴于此,我们不妨把这支与克罗马农人没有融合之前的R1b族群,称作「古凯尔特人」。
相比「古凯尔特人」抢先一步在中西欧开枝散叶,他们的兄弟族群R1a扩张虽然更晚,但扩张范围要大的多。
除了往东欧草原扩张以外,锡斯坦一支自称雅利安人的R1a族群,在3500多年前向东越过苏莱曼山进入印度河流域,灭亡了那里的古印度文明,并在此后掌握了农业技术,繁衍出众多的人口,成为现在印度中北部的主体族群。
此外,天山西麓的R1a族群越过天山山脉,往南进入到新疆塔里木盆地,成为南疆最早的居民。此后,他们还继续扩散,渗透到河西走廊,成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大月氏人。
再往后,进入到文明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东欧草原的R1a族群已经往西渗透到中欧和北欧的南部,与中欧的凯尔特人、北欧的克罗马农人大混血,形成著名的「日耳曼人」。今天中欧与北欧地区的日耳曼人后裔,父系R1b、R1a、I三种基因的占比基本持平,大体上都在三分之一左右,而德国靠近中西部的地区,古凯尔特基因R1b占到将近一半。
留在东欧草原的R1a族群与当地的克罗马农人混血,形成斯拉夫人。在今天,斯拉夫人后裔的波兰、乌克兰、俄罗斯等国,父系R1a的占比基本达到50%左右。
近代欧洲语言学家发现日耳曼语和印度语有相似的地方,并最终总结出印欧语系,包括凯尔特语族,基因学上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鉴于入侵印度的R1b族群自称雅利安人,曾经的德国某位国家元首,自豪的把日耳曼人称为雅利安人,我们不妨也借用一下,把上古时期的R1a族群,称做「古雅利安人」。
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往南欧与西欧、北欧的扩张史还将继续,但那不再是我们需要解读的重点。
不过其中有一个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当瑞典的日耳曼人、俄罗斯的斯拉夫人往两者都未曾涉足的波罗的海东北海岸(今立陶宛至芬兰一带)扩张时,他们发现,生活在这里的渔猎部落,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族群。
他们虽然长着金发,但很顺直,很少有微卷,脸型没有印欧人狭长,高鼻深目的特征不是特别明显,他们的语言完全陌生,既不是印欧人的语言,也不是克罗马农人的语言。
如果他们见过东亚族群的模样,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这些完全陌生的族群,是黄种人的后裔。
那么,波罗的海东北海岸的黄种人,是怎么迁徙到这里的呢?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