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博物馆(你所不知道的博物馆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编者按——

据人民日报2022年11月9日一版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博物馆改革持续推进,影响力大幅提升。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博物馆数量、年举办展览数量、年参观人次分别增长60%、144%、119%,“到博物馆去”已成社会新风尚。

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期推出了《你所不知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系列图书,带大家打卡各地有意思的博物馆。

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日前在浙江召开,今天带大家打卡的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州古称钱塘,自古便是物华天宝、人Z地灵之地。千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就地取材,以蚕丝、绿竹、玉石、陶土等为笔,以江南旖旎风光为布,创作了一幅幅工艺繁华图。

坐落于杭州市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让人们透过那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品,领略一脉相传的钱塘匠心。

千年钱塘 工艺繁盛

杭州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古时,这里是江南漕运的起点。近代以来,这里成为杭州工业繁荣的发源地:浙江第一条铁路——江墅铁路终点站设在拱宸桥,浙江最早的民族企业——通益公纱厂建立于拱宸桥西,这里还诞生了杭州最早的戏院、电影院等。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群位于拱宸桥西岸。它的前身是棉纺工厂和土特产仓库。锯齿形的屋顶、窄小的窗户、厚重的大门,都保留了过去工业建筑的特征。

2009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群一期工程——杭州中国刀剪剑博物馆、杭州中国扇业博物馆、杭州中国伞业博物馆建成开放。2011年,馆群二期工程(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建成开放。馆群总占地面积515米、重达28.5公斤的张小泉剪刀,这是国内最大的可使用的剪刀,20世纪80年代由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生产。明万历年间,张小泉父亲张思佳学成制剪技艺后开设剪刀店,传到第二代店主张小泉手中时,又创制了镶钢锻制技艺,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精工细作。历经300余年发展,成就了“张小泉剪刀”品牌。博物馆里有一个模拟的张小泉剪刀作坊,再现了张小泉剪刀生产流程,制作一把剪刀需要经过试钢、试铁、拔坯、开槽敲断、打钢等72道工序。


王文瑛机绣梅花图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独特之处在于“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在伞业博物馆里,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要数各种绘有西湖风景的西湖绸伞。西湖绸伞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创制,以杭产淡竹与丝绸为主要原材料,经过选竹、劈青、贴青、上架、伞面装饰等18道工序制成。工艺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做到“三齐一圆”,即顶齐、节齐、边齐,收拢圆浑,复成天然竹节。西湖绸伞设计奇巧,既美观又轻便,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星记是杭州最著名的扇业品牌。王星记扇庄创办于1875年,扇庄创始人王星斋出身于制扇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扇业工匠。王星记扇子在清代作为贡品,是帝王回赠外国使节的珍贵礼物。


张小泉剪刀


在扇业博物馆二楼展厅,一把清代陈益斋百将图行书黑纸真金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馆藏最早的杭州王星记扇子,由王星斋的岳父陈益斋制作,扇面有陈益斋的落款。整个扇面用烟煤涂黑,再用金粉来书画。扇骨用棕竹制成,纹理天然,比普通毛竹韧性更强,不易折断。虽历经百年沧桑,扇面上的彩绘百将图仍色彩分明,画面左侧旗杆上“水泊梁山”字样清晰可辨。这种黑纸扇经久耐用,浸水而不走样,不但能扇风、蔽日,夏季外出如果遇雨还可遮在头上挡一阵雨,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谓。

清代陈益斋百将图行书黑纸真金扇

作者:王丽玮


文章节选自: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你所不知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


编辑:刘雨萱

校对:崔晨

审核:霍伟民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澳门赛车(第69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开幕)
下一篇:知音路(合肥延乔路最近“火”了 详解当初为何要取名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