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三镇是东西、南北的交通中心,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会于此,一些文人雅士还喜欢在名胜的地方题点诗词对联。武昌的黄鹤楼,便是一个以此而著名的名胜古迹。唐代开元年间,有个叫崔颢的诗人,曾在黄鹤楼题了一首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唐代诗歌中的珍品。后来大诗人李白也来到黄鹤楼,自然也想题首诗,可是当他看到崔颢这首诗后,不禁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赞叹不已,并且搁下了笔。
后来李白写了另一首《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是唐代七律中非常有名的。这两首诗堪为双璧辉映,同为人们传诵。不过李白也有像“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样写黄鹤楼的佳句。
过了一千一百多年后的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同志来到黄鹤楼,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九二七年,北伐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影响下向前发展,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蔣介石也正在酝酿着反革命政变,组织全国的反革命阵线。在这要紧的关头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严厉抨击了当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农民运动的污蔑,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作了坚决斗争。毛泽东的决策沒有被当时的党中央所采纳。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通过这首词抒发当时的心情,表現了斗志昂扬、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自古以来,关于黄鹤楼的佳话、逸闻还有不少,人们除写诗、写词外,也题了不少对联,下面就举两副以供欣赏: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皆空残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脉,古今无尽大江流。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诸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前一联点出黄鹤楼的形胜,有“古今无尽”的意思。后联暗用崔颢题诗和李白的那两句诗。有“江山依旧”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