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博物馆——日照篇
重播
暂停
00:11 / 03:55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参观日照博物馆,正巧赶上一个名为“海曲汉韵 瑰丽华章”的纪念海曲汉墓发掘二十周年专题文物展,不胜惊喜。
轻轻走过,一一观澜,那些或精美或残缺的汉代文物一时把人的思绪牵得很远很远,那些由遥远年代遗存下来的文明证据,正在博物馆的聚光灯下,静静地昭示着历史长河中无比璀璨的人类文明。
从故宫到凡尔赛宫,从青海都兰古墓群到秦兵马俑博物馆,许多年来,每当置身于博物馆或考古现场,我心头总会浮上这样的问题:博物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博物馆到底有什么价值?参观博物馆对于现代人来说,意义何在?
博物馆可以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保护文化多样性,可以向公众提供公益服务等等,似乎已成老生常谈。在我看来,博物馆真正的功能和价值比这些更崇高和伟大——它保存着人类文明的证据。
作为人类文明精华的文物,宛如历史通行之后留下来的线索和路标,被珍藏在博物馆里,安静地诉说着文明流动的往昔故事。横向看,它可能代表着某个时期的文化精髓;纵向看,它在时间的长河里兜兜转转,从几百几千年前穿越到如今,有的被破坏,有的被仿制,有的被埋没千年才重见天日。
谛视之下,博物馆其实就是现实版的时空隧道,由这个隧道,我们可以回顾人类从何而来,又可以洞察我们将向何而去。
在博物馆,历经时间考验且保存至今的艺术瑰宝,每每向我们讲述着几百几千年前社会生活中发生过的故事,每每与它们凝目对视,相信在那个瞬间,每个观者心头,会弥漫不同的历日照在哪里史云烟。在我看来,这一点尤为迷人。
除此之外,朋友们可能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去了一座博物馆,到底看什么?怎么看?一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那些名画儿,到底有名在哪呢?
窥一斑而知全豹。往后的日子,我希望和朋友们携手来一场博物馆漫游之旅,从中体会和感悟“博物馆”这三个字对于我们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
言归正传。
地处黄海之滨的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素有“东方太阳城”的美誉。参观日照博物馆,使我了解到最早的日照人创造了许多第一——比如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日云山”陶文就是出土于日照莒县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比甲骨文还早一千多年。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日照人,不仅文科好,对音乐的追求也是很高的。在日照发掘出土的笛柄杯,便是中国最早的吹管乐器。
从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可以看出,大汶口文化时代日照在哪里的日照人不仅聪明,懂得音乐,酿酒和喝酒也是很厉害的,他们盖房子也绝对是顶尖高手,对于陶陶罐罐、青铜玉器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作为龙山文化的主要地区,日照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域。彼时,日照人不仅懂得生活,更有一手赚钱的日照在哪里本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完全的经济形态,特别是手工制陶的工艺达到了一个顶峰。
日照在商代之前属东夷,东夷部落的后代建立了莒国,可以说莒国是古代日照最鼎盛的时期,这当然是因为莒国那时候比较硬气,它先后与齐、鲁等诸侯国抗争,最后虽然战败了,但是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说到东夷文化,不得不提一位神一样的人物。这位老先生不仅精通日照在哪里兵法,饱读诗书,关键是钓日照在哪里得一手好鱼。各位肯定猜到了,此人正是姜子牙,曾帮助武王伐纣的代表人物,最后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之后,衡胡、刘勰、臧荣绪、孙增化等文化名人先后在秦至五代时期于这片大地涌现,南北朝刘勰所作《文心雕龙》,更是成为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绝后的著作。
有空,我们就往刘勰故里打望一番。
文字/拍摄/制作/配音:兰新天
主编:王十梅
总监:王丽一
(本视频配乐源自剪映素材库,歌名《博物馆》)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