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龙兴寺全貌出土的龙兴寺佛像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像龙兴寺,古有正东之甲寺的美称,盛唐时期仍为天下名刹,为全国历史上少有的八大寺院之一。自1996年10月,在龙兴寺遗址上出土了大批窖藏佛教造像后,更使得这座千
龙兴寺全貌
出土的龙兴寺佛像
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佛像
龙兴寺,古有“正东之甲寺”的美称,盛唐时期仍为天下名刹,为全国历史上少有的八大寺院之一。自1996年10月,在龙兴寺遗址上出土了大批窖藏佛教造像后,更使得这座千年古寺名声大振。
龙兴寺遗址因湮没年代久远,故准确位置难以确定,仅从有关史书记载中略知其大体方位。元·于钦著《齐乘》卷四《古迹》中载“龙兴寺,府城西北隅修身坊,宋碑云:寺即田文宅……”即今市博物馆以南,师范附小以西,范公亭东侧的古城墙以东,衡王府西街以北之地带,面积约3万平方米左右。
该寺的前身为南北朝时期宋北海太守刘善明的故宅,南朝宋元嘉二年(425)仅为一“佛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至北齐武平四年(573),北齐后主高纬赐额“南阳寺”,隋开皇元年(581)改“长乐寺”,亦曰“道藏寺”,唐天授二年(691)改名“大云寺”,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始号龙兴寺,“龙兴寺在府城西北隅,本刘善明故宅也……。”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龙兴寺,宋元以来代为名刹。明洪武初年拓地建齐藩,而寺址遂湮”。至此,一座存世千年的古刹就这样消失得无踪无迹了。
因该寺圮废颇早,其当年的建筑布局史书中缺乏详细记载,现只能从少数史料中探知一二。关于该寺的建筑布局及规模,宋景祐四年(1037),夏竦知 时,撰写的《 龙兴寺重修中佛殿记》中是这样描述的:“地势陡绝,崛坞洋水之阴;楼观飞注,翱翔重闉之表。东践绝涧,径度于阛阓;西瞰群峰,旁属乎原野。十二之胜尽于兹焉”。从以上记载得知,当年的龙兴寺系一座多院落式建筑群,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另有天宫院、百法院、新罗院、九曜院、志公院、卧佛院、药师院、大悲阁楼、僧房等众多院落组成。《北齐临淮王像碑》(俗称大齐碑),对龙兴寺的前身南阳寺,有过这样的描述:“南阳寺者,乃正东之甲寺也。即左通阛阓,亦右凭涧谷,前望崛磐,却邻泚弥。层图迈于涌塔,秘宇齐于化宫……,遂于此所爰营佛事,制无量寿像一区,高三丈九尺,并造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而侠侍焉。”碑文称,该寺是齐地东方的重要寺院,有高高的佛塔,雄伟的佛殿,并制作了三丈九尺高的巨佛及二胁侍像。试想,没有宽宏高大的佛殿,又怎能容得下这巨佛巨碑。正如清代学者钱大昕言:“寺中塑像三丈九尺之高,不可谓非一代之创举”。唐代大书法家、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于天宝初年曾为龙兴寺书一匾额,上书“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字径67厘米,金皇统六年(1146)摹刻于大齐碑之阴。1999年,龙兴寺遗址出土的一段长15米,殿前廊厦,八根汉白玉雕盘龙玉柱,暗喻龙兴,蔚为壮观。2010年10月20日(农历九月十三日),龙兴寺正式举行了大雄宝殿落成及佛像开光庆典仪式,一座初具规模的龙兴寺正在驼山脚下崛起。她不仅是青州的一处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中心,更是青州乃至全省人文景观的一个璀璨的新亮点。 (有令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