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 2、北宋茶路的作者?
- 3、宋朝有多少个路,它们的名字都是什么?
- 4、北宋路装修市场拆吗?
- 5、宋朝的边疆是哪?
宋代路制的特点及其意义?
因此历代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创新。
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州制、唐代的道制,宋代的路制、元代的行省制等都是在探索道路上出现的创新成果。
其中宋代的路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创举。它总结了前代州制、道制的弊端,在功能和运行体制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带有鲜明的权力分散、制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宋代君臣的管理智慧。
北宋路制
一、路的设立:郡——州——道,吸取前代的弊端
中国的疆域从秦汉经唐到宋,一直在不断变化,地方上各级行政机构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秦朝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天下设36郡。到了西汉,由于不断的开疆拓土,“大一统”局面真正形成,至西汉末年全国的郡达到103个。
从秦时36郡到西汉末103郡,郡的数量处于剧增的态势。中央政府已经无法再进行有效的直接管理,在中央政府和郡之间必须要设置一个中间机构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于是西汉出现了州制。
汉武帝把天下分十三州,每州下辖数郡,设一州刺史负责对下辖各郡的监察管理。
汉代州制
随着时间的发展,州刺史地位不断提高,集地方行政、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引发汉末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局面。而且到了唐初,全国的州数剧增300多个,州制已经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于是唐太宗实行了道制,将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进行监察。到了唐玄宗时基本固定为15道。
然而唐代的道制,最终重演了汉代州制的弊端,造成地方长官权力膨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唐末出现五代十国的乱世。
唐季以来,战争不息、家散人亡者无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
唐代道制
汉代州制和唐代道制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个堪称血淋淋的教训本质上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机构的关系。
有鉴于汉唐的教训,赵宋皇帝不得不费心探索一个能避免前代教训的新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路制。
二、路的运行体制:分权制约到极致
宋代的路和前代州、道最大的区别在于长官的权力。
宋代的路由分四个机构管理,地方权力大大削弱。
宋太祖统治时期,道制和路制尚处于交替之际,原后周统治区多称道,新征服的地区多称路,称道或称路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宋代路的出现起于北宋统一后蜀的征战中,乾德二年(964年)宋军征讨后蜀时,称呼西征军的主力北路军统帅为凤州路都部署,称另一路统帅为归州路副都部署。
可见此时的路其实就是字面上道路的意思。
“乾德三年平两川,并未西川路,开宝六年分峡路。”
这时候的路则变成了地区,具备了和“道”类似的含义。
到宋太宗时期,宋代还是沿用了唐代的道制。
直到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正式将全国分为十五路,至此路制彻底取代了道制。
此后路的区划有所变动,十五路、十八路,二十一路、二十四路,到靖康之变前,“天下分路二十六”,达到两宋历史上路制区划最鼎盛之数。
从宋太祖征讨后蜀时路的确定可以看出,路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地方行政管理区域的,改变了汉代州制、唐代道制下固定的区域、固定的治所,有些地限制了地方依据山川地势割据。
路制和州制、州制都具有监察的功能,但是宋代路制开始从监察机构向行政机构方向发展,具备了后世“省”(行省)的雏形。
每路设置四个机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
转运使司,也称漕司,长官为转运使,“经度一路财赋”。
提点刑狱司,也称“宪司”,,负责一路的司法刑狱。
提举常平司,也称“仓司”、“提举司”,掌常平仓、市易、河渡、水利等事,同时也“掌按察官吏之事” 。
安抚使司,也称“帅司”,负责一路军事。
路制下的诸司
初期,一路只有转运使,转运使的权力极大。宋太祖宋太宗曾赋予转运使按察辖区内地方长官的职权。
“令诸路转运使,兼采访之名,令觉察部内州、府、军、监长吏。”
这样以来转运使便具有“监司”的职权,转运使司也常被称为“监司”。
转运使权力不断扩大,一度使得转运使成为一路最高长官,一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物几乎无所不掌。
这样一来,转运使大有成为之前一直防备的节度使的苗头,与赵宋王朝的初衷相悖。
于是皇帝“疑其权太重”,便开始分权,便有了之后先设立了另外三司。
一路四司,是长时间的探索才出现的,而且其中有过反复废置的情况,从历史经验、到形成再到实践,期间复杂艰辛,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路的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当,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系统,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
转运司隶属尚书省户部左曹,提举常平司属尚书省户部右曹,提点刑狱司隶属御史台,安抚使司则隶属枢密院。
此外一路四司的办公地点也不在同一个州内。
为了防止诸司徇私舞弊,贪污欺瞒,朝廷还颁布《诸路监司互查法》,规定诸司若是违法不公,要相互揭发举报。
可以说,为了防止地方权力太大,宋代将分权做到了极致。
诸州置知州事一人,属县事令垂不能决者, 总而治之,又不能决 ,则集于监司 。
路制形成后,宋代地方行政便是“路——州——县”三级行政机制。
三、路制的影响
为防止重演唐季以来分裂割据的悲剧 , 在州之上设置路级行政层次,是在当时生产力、交通、通讯等落后的情况下能寻找到的最好的方法。
路制的建立,提供了行政效率,极大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
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诸司并立,将地方政权、财权、司法权、军事权完全分割开来,使得地方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中心,自然也无法独立对抗中央政府,地方割据的因子被牢牢限制,割据难以成势。
宋代路制下的四司分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的运行体制,使得北宋避免了汉唐以来的“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致命缺陷,避免了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的悲剧。
两宋三百多年,地方都没有出现足以对抗中央政府的势力,解决了汉唐军阀割据的弊病,路制的意义不可谓不大。
而路制下的分权体制也被之后的元明清三朝所沿用。元代的行省制、明清的三司也都吸纳了宋代路制的运行原理和分权精神。
元代行省制
不过,宋代路制有完美解决汉唐以来地方割据痼疾的优点,也有一些负作用。
其一:诸司分立,互不隶属,相互牵制又相互推诿,导致行政混乱
漕司、宪司、仓司、帅司,诸司的权力都不完整,都受到另一个部门的限制,难免出现各执己见的情况,导致地方行政混乱。
举例说明,地方要做一事,各司都行文要求地方照做,但意见不一,地方官不知道该听谁的。
从漕司则违宪司,从宪司则违提举司。
若是某事不好做或出了问题,各司会相互推诿,不该我管,我不该管,相互踢皮球。
而且分权太甚,地方行政缺乏统一性,难以整体上协调做事。
其二、导致地方贫弱,失去活力
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赵宋王朝对地方严加限制,军事、财政、司法刑狱都被收归中央,这在消除了地方割据隐患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贫弱。
中央富强而地方贫弱,时间一长地方生机消失。
就如朱熹所言,“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救困弱。”
而一旦地方有事,如发生农民起义或外敌进犯,往往是如入无人之境,地方无法有效应对。
因为地方“兵也收了,财也收了”,无力应对。
中央高度集权的结果自然是地方无权。
北宋中心区域图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从秦朝郡县制到汉代的州制,到唐代的道制,再到宋代的路制,对地方的管理探索从未停止。
宋代的路制,避免了汉唐以后地方尾大不掉之势,化解了地方反叛、割据导致国家分裂走向混乱的弊病。
而路制下的分权精神和地方运转体系,在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史上称得上是划时代的转变,是一个体现宋人政治智慧的创新设计。
北宋茶路的作者?
《茶录》的作者是北宋书法家、文学家蔡襄。《茶录》是古代中国饮茶论著,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全书共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器,是继唐代茶学家陆羽的《茶经》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茶录》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作于北宋皇佑年间。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
宋朝有多少个路,它们的名字都是什么?
15路,分别是:京东路,京西路,河北路,河东路, 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两浙路,福建路,西州路, 峡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北宋路装修市场拆吗?
北宋路装修市场拆。北宋路上的装修市场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则是古色古香,韵味十足的仿古围墙,处处彰显了古典风味。
宋朝的边疆是哪?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基本上恢复了唐朝后期的疆域。但是它的北界己经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市及天津市区一线。在宋辽间的战争中。辽军曾多次南下,最远到达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宋军也曾推进到此线以北;但在双方稳定时这样的形势并没有改变。
西北的党项族首领李继捧虽一度向宋朝投降,并献出了银(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夏(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绥(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宥(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四州之地,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在三年后就占据了银州,以后又不断进攻夏、灵、麟等州,一直没有真正服从过宋期的统治。到1034年(宋景祐元年),李继迁之孙元昊(因曾被宋朝“赐”姓为赵,一度称赵元昊)正式建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朝的西北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洲、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
对西南在唐朝后期脱离了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朝也还没有恢复控制.
北宋主要的一次开疆拓土是在神宗熙宁年间及徽宗大观年间这30名年中进行的.
在西北,是从吐蕃所属的部族手中夺取了唐朝后期以来的失拖.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命王韶为新置的洮河安抚使,开始对河湟一带用兵.次年击败羌族的木征,收复熙州,置熙河路.路是宋朝向一级政区,一般下辖数州至一二十州.宋朝在些置路,既说明了对这次战役的重视,也显示了其开拓的规划.熙宁六年,王韶又取得了河(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南)、洮(治所在今甘肃临潭界、岷(治所在今甘肃岷县)、宕(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亹(治所在今青海门源县境)等州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吐蕃邈川首领内部冲突,宋朝乘机取得邈川和青唐,分别设置了湟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和鄯州(治所同)。但不久因羌人反抗而弃守,其他州也有丧失。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军收复湟州,次年收复鄯州祈廊州(治所在今青海化隆县西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又收复了洮州和积石军(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西)。这样,宋朝的疆域扩大到今乌峭岭以南臼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
在西南,宋朝的进展是恢复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控制。经过多次的军事征伐和“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了正式州县或羁縻州。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派章享开“梅山蛮”。梅山即今湖南中部兴化、安化一带,是瑶族聚居地区,从此设县建城,编户籍,定赋税,与汉族地区同样设置了正式行政区。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宋徽宗和钦宗二帝被掳北迁,北宋覆灭。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即位,史称南宋。在金兵的进逼下,高宗不断南迁,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建为行在所(临时首都)。
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了。南宋初,金兵一度进到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议足以淮河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兮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
据赵汝适于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所写的《诸蕃志》一书记载,当时澎湖列岛己隶属于福建路的晋江县。这标志着大陆政权对海上岛屿行使管辖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