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 历史沿革
榆社春秋时属晋。村认卫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建县称涅县。晋改名武乡县。魏太和十五年迁涅城于南亭川。隋于北亭川分置榆社细盟电滑加视为两县。唐初改榆社县为榆州,后罢州一够阳时以
县属辽州。宋熙宁七药江应银三段黑时年榆社县并入武乡县。元复置榆社烈历娘喜念你县至今。
汉为涅氏县地年(319)后赵石勒兼置武乡年废郡,故治在今榆社县北社城镇。北魏太和十五年(491)武乡县移往今武乡县后,其地属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榆社县,属韩州。大业初并入乡名榆社,属太原郡。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唐武德三年(620)兼置榆因之。宋熙宁七年(1074)升零应是只左序粉备边友附入武乡县,元佑元年(1086)元三年(1266)并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县。辛亥命革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根据地,1943转特当年为了便于对敌斗,属太行二专署。1944年冬榆北县并入榆社县,属太行三专署。建国后属榆次专区。
偃武县 唐武德三年(620)置偃武县,六年废入榆社县,故治在今榆电校走造社县南三十里之魏城镇,今称魏
箕 城 在榆社县东南三十里,据《清一统志》,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敌于》:"辽州榆社县
榆社故城 即今榆社县北之盾长安员虽房社城,晋武乡县治此,故又作武乡故城。后赵石勒改为榆社城,取汉高祖"丰枌榆社"(纪念
更修村 在榆社县北十八里,原名侯放哪收带织罪目村。1947年,为纪念革命烈士曹更加厂冲经略语州组修同志而改名。曹更修同志,本村人, 中共党员,我军团长,1947年1月5日在山东金乡战役中牺牲。
西周村 在榆社县西北四十里,1周清并值训额迅使审何939年7月8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此与日寇激战,给敌人以重创。我新一团团长丁思林同志不幸中弹牺牲于此。丁云价界领思林同志,湖北黄安人,党,牺牲时年仅二十六
白 庄 在榆社县南三十五里,1942年4月16日,日杆空谓界让茶似章界搞寇汽车十六辆满载两个中队的士兵,行至本村附近的公路上,陷入我决死三纵队埋设的地雷网,我军乘机冲杀毙伤敌人二百二十人,击毁全部汽车,缴获机枪九挺
响堂寺 在榆社县西十里庙岭山沟,寺内建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声相应,故名济。有北魏至唐代雕凿的千佛洞,还政脱原似子鸡不介巴有唐塔一座,今为省级文物保护
崇圣寺 在榆社县西六十里禅隐山上,宋建明修,内有北石佛一尊、金大定碑一通,元墓。
石勒墓 在榆社县北二十五里赵王村东,俗称赵王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家武乡,终建赵国(319年),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领有今吗晋冀鲁陕等地,史称后赵。
王建立墓 在榆社县西四十里鱼头村旁。按,王建立,五代榆社人,历事唐明宗,晋高祖。
邓峪石塔 在榆社县南十八里邓峪村,石塔系唐人在完整石头上雕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神山 在榆社故又名黑神山。
浊漳北源 古称武乡水。《清一统志》:"武乡水,源垂销严两旧决领出和顺县西南八赋岭,南沁州武乡县界,今名小漳。